琺瑯質是牙齒最外層堅硬且具保護性的組織。琺瑯質發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是一種牙齒發育過程中的缺陷,可能同時影響乳牙與恆牙。這種病症導致牙齒表面的琺瑯質變薄,增加牙齒蛀蝕的風險。
琺瑯質發育不全的明顯外觀徵兆包括牙齒表面的白斑、凹點與溝槽。
雖然牙齒琺瑯質是人體內最硬的組織,但其本身並沒有活細胞,無法自行修復或再生。因此,若你或你的孩子患有琺瑯質發育不全,需要牙醫持續監控牙齒狀況,並及早採取行動以修復受損區域。
症狀
有些琺瑯質發育不全的症狀較為明顯,但也有部分難以察覺,可能直到引發嚴重牙科問題時才會被注意。琺瑯質較薄可能導致:
- 牙齒表面出現凹點、小凹槽、凹陷與裂紋
- 牙齒表面白斑
- 黃褐色污漬(因下方的象牙質暴露)
- 對冷熱刺激敏感
- 牙齒咬合不良,牙齒磨損不均勻
- 易受食物和飲料中酸性物質影響
- 有害細菌容易停留
- 更易發生蛀牙和牙洞
病因
造成琺瑯質發育不全的原因包括遺傳性疾病及環境因素:
遺傳性疾病
遺傳性的琺瑯質缺陷疾病稱為琺瑯質生成不全症(Amelogenesis Imperfecta),或稱先天性琺瑯質發育不全,美國約每14,000人中有1人患病。此病症也可能導致牙齒異常小型及其他牙科問題。先天性琺瑯質發育不全可單獨發生,或作為其他綜合症的一部分。
其他可能引起琺瑯質發育不全的遺傳症候群:
- 亞瑟氏症候群(Usher syndrome)
- 塞克爾症候群(Seckel syndrome)
- 艾利斯-范克雷維爾德症候群(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
- 崔契爾柯林斯症候群(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 耳牙症候群(Otodental syndrome)
- 22q11染色體缺失症候群(心顏面症候群)
- 海姆勒症候群(Heimler syndrome)
產前因素
孕期問題也可能導致此病:
- 母親維生素D缺乏
- 母親體重增加異常
- 母親吸菸
- 母親用藥物
- 缺乏產前照護
- 早產或出生體重過低
環境因素及嬰幼兒時期問題
- 牙齒外傷
- 感染
- 缺鈣
- 維生素A、C或D缺乏
- 黃疸、肝病
- 乳糜瀉(Celiac disease)
- 因孕期或胎兒感染導致的腦性麻痺
治療方法
早期篩檢與診斷至關重要。孩童應於第一顆乳牙萌發後至一歲內首次看牙醫。
治療方案取決於嚴重程度,目標包括:
- 預防蛀牙
- 維持良好的咬合
- 保留牙齒結構
- 維持美觀
若小缺陷未引起蛀牙或敏感症狀,可能暫不需治療,但仍須定期監控。牙醫可能會建議塗氟以保護牙齒。
若出現敏感、蛀牙或牙齒磨損情況,可能的治療包括:
- 樹脂封劑:改善牙齒敏感性。
- 樹脂填補物:顏色接近自然牙齒,適合前後牙使用,耐用性佳。
- 銀汞合金填補物:以金屬製成,顏色銀灰,不適用於前牙。
- 黃金填補物:耐用但外觀較不自然,且費用較高。
- 牙冠(牙套):完整覆蓋牙齒。
- 琺瑯質微磨術:微創美容手術,改善牙齒外觀。
- 專業牙齒美白。
如果牙醫建議銀汞合金填補物,須確認自身適用性,避免汞中毒風險。不適用者包括:
- 孕婦、計畫懷孕或哺乳中
- 6歲以下兒童
-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腎病者
- 對汞過敏者
某些永久牙嚴重畸形時,可能需拔牙,此時建議先諮詢矯正醫師。
其他牙齒保健建議:
- 每日至少刷牙兩次,使用軟毛牙刷。
- 若牙齒敏感,使用溫水漱口。
- 少吃糖分高與酸性食物飲料,食後立即徹底漱口與刷牙。
- 定期牙科檢查,發現問題立即就醫。
潛在併發症
若未適當治療,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 蛀牙、牙齒崩裂(齲齒)
- 整顆牙齒呈棕色
- 需要拔除牙齒
- 對笑容外觀感到焦慮
促使這些併發症的因素包括口腔衛生不佳、過量攝取糖分與牙齒擁擠等。
展望
琺瑯質薄弱表示你需長期密切關注牙齒健康。及早治療可防止更嚴重問題,例如牙齒脫落。
透過規律牙科檢查及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琺瑯質發育不全通常可獲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