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後牙槽窩出現白色組織,醫生要你注意這些事!

拔牙是最常見的口腔外科手術之一。在美國,每年有超過500萬人接受智齒拔除手術,許多人也因為牙齒過度擁擠、感染或蛀牙等原因而拔牙。

如果你最近剛拔完牙,可能會注意到牙槽窩內冒出一些白色組織。多數情況下,這種白色物質稱為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是一種由血管、膠原蛋白與白血球組成的脆弱組織,屬於人體自然癒合的一部分,不需特別擔心。

但若同時伴隨嚴重疼痛,這些白色物質可能代表某種併發症,例如感染或乾槽症。

以下說明如何分辨正常癒合組織與可能出現的其他問題:

牙槽窩中白色組織可能有哪些?

拔牙後2到3天,如果沒有出現嚴重疼痛,牙槽窩內的白色組織通常不必擔心。但若感到疼痛,則可能是感染或乾槽症的徵兆。

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

拔牙後,人體會立即啟動自然的癒合程序。口腔的癒合方式與身體其他部位相似。

拔牙後24小時內,牙槽窩內會形成血塊止血。一旦血塊形成,身體會開始建立肉芽組織來覆蓋傷口。這些組織通常呈現乳白色,由膠原蛋白、白血球和血管組成。

處理方式:
肉芽組織的形成表示你的牙槽窩正正常癒合,若無其他症狀,則不需特別處理。

手術填塞材料(Surgical Packing Material)

拔牙後,牙醫會在拔牙部位放置紗布止血。有時可能會有一小塊紗布纖維殘留在傷口內,看起來像白色棉絮。

處理方式:
除非紗布殘留物造成疼痛,否則可不必理會,最終身體會自行處理。

乾槽症(Dry Socket)

乾槽症是拔牙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約有1%-5%的人會發生乾槽症,原因是牙槽窩內的血塊未形成,或過早脫落,導致牙槽骨與神經暴露。

乾槽症的症狀包括:

  • 拔牙後數天仍持續嚴重疼痛
  • 疼痛從牙槽窩放射到耳朵、眼睛或太陽穴
  • 血塊脫落
  • 口臭
  • 嘴裡有難聞的味道

處理方式:
若懷疑自己有乾槽症,應立即聯絡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乾槽症最明顯的症狀是術後數日仍有劇烈疼痛。

食物殘渣(Food Debris)

口腔內的白點可能是進食後留下的食物殘渣。食物殘渣本身並不危險,但可能使癒合中的血塊脫落。

處理方式:
手術24小時後可用鹽水漱口來清除食物殘渣。建議以半茶匙鹽混合8盎司(約240毫升)溫水輕輕漱口。

感染(Infection)

某些情況下,拔牙後可能會出現白色或黃色的膿液,這是感染的徵兆。其他感染的症狀包括:

  • 術後2至3天後持續腫脹
  • 疼痛加劇
  • 發燒
  • 口中異味
  • 持續超過24小時的出血

處理方式:
若懷疑感染,應立即就醫,牙醫將確認感染並開立抗生素治療。

白色組織脫落會有什麼風險嗎?

若伴隨疼痛且白色物質脫落,應立即聯絡牙醫,這可能是乾槽症,拔牙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當這些組織脫落後,骨頭和神經暴露,可能會造成疼痛,並增加感染的風險。骨頭暴露使口腔更容易受到感染。

一項2016年針對2214位拔牙者的研究顯示,有1.8%的人發生乾槽症。

若術後抽菸、吸吮動作,或用舌頭碰觸傷口,都可能導致血塊提早脫落,增加乾槽症的機率。

拔牙後牙齦出現的白色薄膜是什麼?

拔牙後,數天內無法徹底清潔傷口,可能會注意到傷口周圍形成白色的牙菌斑(Plaque)。牙菌斑是細菌形成的黏稠薄膜,正常情況下刷牙與牙線能清除它。當恢復正常清潔後,這些牙菌斑會自然消失。

此外,你也可能發現傷口周圍牙齦呈現白色,通常這是手術創傷造成,數天後便會自行消退。

何時該找牙醫?

拔牙後出現輕微不適、腫脹與出血皆屬正常。若無其他併發症,傷口多會在約10天內癒合。

但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 懷疑感染或乾槽症
  • 吞嚥或呼吸困難
  • 出血過多
  • 傷口流膿
  • 嘴唇、舌頭或臉頰麻木
  • 痰液中有血
  • 即使漱口後仍持續異味
  • 嚴重疼痛且無法藥物緩解
  • 術後2到3天後腫脹加劇

重點整理

拔牙後,傷口通常會形成血塊,隨後身體開始產生名為肉芽組織的精細結締組織填補傷口,外觀呈現白色。

若無疼痛,這些白色組織多屬正常癒合;但若出現嚴重疼痛或其他感染症狀,可能是乾槽症或感染,應立即聯絡牙醫進一步處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