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Tooth Extraction)指的是將牙齒從口腔內移除,對成人來說,拔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牙科手術,即便成年人的牙齒理論上是永久性的。以下是可能需要拔牙的一些原因:
- 牙齒感染或蛀牙
- 牙周病(牙齦疾病)
- 外傷引起的牙齒損傷
- 牙齒過度擁擠
以下將深入介紹拔牙手術,以及術後你該注意的重點。
拔牙手術的過程
你首先需要向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預約拔牙。
手術開始時,牙醫會注射局部麻醉劑(Local anesthetic)來麻醉患處,避免你感到疼痛,但你仍然能察覺周圍的狀況。
若是小孩拔牙,或一次拔除多顆牙齒時,醫師可能會選擇使用全身麻醉劑(General anesthetic),這表示病患會在手術期間完全睡著。
對於簡單的拔牙手術,牙醫會使用稱為「挺子(Elevator)」的工具,前後搖動牙齒,直到牙齒鬆動,再用牙科鉗(Dental forceps)拔出牙齒。
臼齒或阻生齒的拔除方式
若是拔除臼齒(molars),或牙齒是阻生(Impacted tooth,即未萌出或藏於牙齦內)的情況下,就可能需要進行外科拔牙。
這種情況下,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會先切開牙齦並移除覆蓋牙齒的骨骼組織,然後利用牙科鉗前後搖晃牙齒,使其鬆脫。
若牙齒特別難以拔除,醫師可能會分段取出牙齒。較複雜的外科拔牙通常會使用全身麻醉。
牙齒拔除後,齒槽窩(Socket)通常會形成血凝塊(Blood clot)。你的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會在患處放置紗布墊(Gauze pad)止血,有些情況還可能需要縫合(stitches)。
拔牙後的術後照護要點
拔牙後的照護方式可能依拔牙的種類與牙齒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部分情況下,通常會在7到10天內恢復。保護齒槽窩內形成的血凝塊非常重要。若不慎將血凝塊移位,可能導致「乾槽症」(Dry socket),這是一種相當疼痛的併發症。
以下方法有助加速拔牙後的癒合:
- 按醫囑服用止痛藥。
- 術後約3~4小時內,紗布墊應持續放在原位。
- 手術後可立即使用冰袋(Ice pack)敷患處,但每次最多10分鐘。長時間使用冰袋可能導致組織損傷。
- 術後24小時內應盡量休息,未來幾天也應減少活動量。
- 避免在術後24小時內漱口、吐口水或使用吸管,以防止血凝塊脫落。
- 24小時後,可用溫鹽水(半茶匙鹽加入8盎司約240毫升溫水中)漱口。
- 避免吸菸。
- 睡覺時頭部墊高,以免平躺延遲傷口癒合。
- 繼續刷牙和使用牙線清潔牙齒,以防止感染,但應避免直接接觸拔牙處。
拔牙後適合的飲食建議
在傷口癒合期間,應盡量選擇軟質食物,如:
- 湯類
- 布丁
- 優格
- 蘋果泥
你也可以添加水果冰沙(Smoothie)到飲食中,但必須用湯匙食用,而非使用吸管。隨著傷口的逐漸癒合,可慢慢加入較硬的固體食物,但建議拔牙後的一週內仍以軟質食物為主。
拔牙後的疼痛管理方式
拔牙後,感覺一些不適、疼痛或腫脹都是正常現象。你的臉部也可能會出現輕微腫脹。
醫師開立的止痛藥可以有效緩解上述症狀。此外,醫師可能會建議你使用一些非處方(over-the-counter, OTC)藥物。
若拔牙後2至3天後疼痛仍未緩解,應立即聯絡牙醫。如果幾天後疼痛突然加劇,應盡快聯絡牙醫,以檢查是否有感染發生。
拔牙後的長期展望
經過約1到2週的復原期後,大多數人都能恢復正常的飲食習慣。同時,新的骨骼與牙齦組織也會逐漸在拔牙處生長。然而,缺少牙齒可能會造成其他牙齒移動,進而影響咬合(bite)。
你可與牙醫討論是否需要考慮補齊被拔除的牙齒,以避免咬合不正。常見的牙齒補齊方式包括:
- 植牙(Dental implants)
- 固定牙橋(Fixed bridges)
- 假牙(D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