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究竟有幾顆牙齒嗎?雖然一般成年人「標準」上應該擁有 32 顆恆牙,但事實上,因為遺傳、拔牙、阻生齒、牙齒疾病或其他因素,每個人的實際牙齒數量可能並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牙齒數量與健康息息相關:不僅影響咀嚼功能與外觀,還會牽動整體身心健康。根據台灣的調查,65 歲以上長者缺牙率約六成,平均真牙僅約 16.7 顆;高齡者缺牙情況越嚴重,往往連帶出現營養不良、咀嚼困難、甚至失智等問題。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老年人若長期忽視牙齦疾病或其他口腔問題,最終可能導致掉牙並影響咀嚼功能。
根據臨床經驗與多位牙醫師的觀察,無論在任何年齡階段,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對整體健康狀況都相當重要。為了在高齡時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了解成人牙齒的結構、數量與保養方法至關重要。
為了在高齡時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了解成人牙齒的結構、數量與保養方法至關重要。本篇文章將針對「成人到底有幾顆牙齒」進行詳細解說,並分享維護口腔健康的重點。在高齡人口逐漸攀升的趨勢下,擁有足夠多的自然牙與健康牙齒更顯得重要。若無法有效咀嚼東西,臉部肌肉與下顎關節也可能產生疼痛或不適,進而影響全身健康狀況。
成人牙齒的數量與種類
成人牙齒總數
- 一般成人:完整情況下約有 32 顆牙齒
- 含智慧齒:這 32 顆中包含 4 顆智慧齒(第三大臼齒)
- 可能變數:若智慧齒未萌出、阻生,或曾因治療拔牙,有些人可能僅剩 28~31 顆不等
在兒童時期,主要長出的是乳牙,但之後會與恆牙更替。這些恆牙數量與咬合功能之間有密切關係,缺失部分恆牙往往會對整個的口腔功能造成影響。
乳齒與恆齒的更替
- 乳齒:孩童階段總共有 20 顆乳齒(上、下顎各 10 顆)
- 換牙時期:約 5~6 歲開始,乳齒逐漸脫落,並被較大的恆齒取代
- 恆齒:完整生長後,共 32 顆,通常在青少年至青年時期陸續長齊
若在這段換牙期未重視口腔衛生習慣,容易造成蛀牙或其他口腔問題,影響日後牙齒健康。
牙齒的分類與功能
牙齒種類 | 每顎數量 | 全口總數 | 主要功能 |
---|---|---|---|
門牙 | 4 | 8 | 切斷、切割食物 |
犬齒 | 2 | 4 | 撕裂、協助穩定咬合 |
小臼齒 | 4 | 8 | 壓碎或初步碾磨食物 |
大臼齒 | 6 | 12 | 磨碎食物(含智慧齒 4 顆) |
- 門牙(Incisors):上下顎前方各 4 顆,適合切斷與感知食物質地
- 犬齒(Canines):上下顎尖牙各 2 顆,用於撕裂較韌的食物
- 小臼齒(Premolars):每顎 4 顆,共 8 顆,用於壓碎與初步磨碎食物
- 大臼齒(Molars):每顎 6 顆,共 12 顆(含智慧齒)。智慧齒的萌出時間不一定,若空間不足或阻生,常需拔除
牙齒的結構與意義
每顆牙齒主要分為三層構造,並有牙冠與牙根之分:
琺瑯質(Enamel):
- 牙齒最外層,人體最堅硬的組織
- 保護內部組織不受外力或酸蝕傷害
牙本質(Dentin):
- 位於琺瑯質與牙髓之間,與骨骼成分相似
- 含有許多細微管道,與牙髓連通,提供感覺傳導與養分
牙髓(Pulp):
- 牙齒的核心,由血管與神經組成
- 為活的組織,負責營養供應與神經感知
牙冠(Crown):露出在牙齦外、負責咀嚼食物
牙根(Root):埋在牙齦與顎骨內,固定牙齒
成人缺牙的常見原因與影響
牙周病
- 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根據統計可達 80.4%
- 牙齦發炎、支撐牙齒的齒槽骨被破壞,最終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 若未及早治療,往往需拔牙,長者尤其嚴重
蛀牙
- 蛀牙若累積至牙本質或牙髓,嚴重時必須根管治療
- 若牙齒結構無法保留,也可能面臨拔除
磨牙(咬合創傷)
- 長期咬合不正或夜間磨牙,造成牙齒表面磨損或裂痕
- 特別是根管治療後的牙齒更容易斷裂
智慧齒阻生
- 因為現代下顎空間有限,智慧齒常會「卡住」或長歪
- 為避免齦瓣發炎及影響鄰牙健康,智慧齒阻生時常建議拔除
缺牙可能引發的問題
- 咀嚼功能下降:影響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
- 齒列位移:鄰近牙齒因空間改變而傾斜,導致咬合不正
- 臉部外觀改變:牙齒支撐不足,臉頰顯得凹陷、顯老
- 增加失智風險:日本神奈川齒科大學研究指出,牙齒不足者失智風險增高
- 相關全身疾病風險:如糖尿病、心臟病與牙周病的正相關
維持牙齒健康的重要性
「8020運動」與 WHO 建議
- 日本「8020運動」:希望 80 歲以上能保有 20 顆功能良好的真牙
- WHO 標準:80 歲長者保留 20 顆牙齒,可顯著增進飲食與生活品質
- 台灣現況:80 歲以上長者全口無牙率高達 12.7%,65 歲以上平均真牙僅約 16.7 顆
要在高齡時仍保有足夠牙齒,必須從中年甚至年輕時就開始重視口腔清潔與定期檢查。
牙齒保健方法
正確刷牙
- 每日至少刷牙兩次,尤其睡前那一次務必徹底
- 刷牙時牙刷與牙齒表面呈 90°,小幅度來回震動
- 一顆牙齒表面建議重複刷約 15~20 下
- 選擇小刷頭、軟毛牙刷,每 1~2 個月更換一次
- 若配戴活動假牙,需取下徹底清潔並清洗假牙表面
使用牙線、牙間刷
- 牙刷難以深入齒縫,建議搭配牙線或牙間刷清除食物殘渣
- 有助預防牙周病與齲齒(蛀牙)
定期洗牙與檢查
- 建議半年至一年做一次洗牙與口腔檢查
- 早期發現問題可及早治療,避免擴大成為根管治療或拔牙風險
適度按摩唾液腺
- 高齡者唾液分泌減少,易導致口乾與牙菌斑堆積
- 按摩臉頰兩側與下巴至頸部交界處,可刺激唾液分泌
營養均衡與少糖
- 減少過多糖分攝取,避免細菌滋長而加速蛀牙
- 多攝取富含鈣質與維生素 D 的食物,強化骨質與牙齒
缺牙應及早處理
- 若發現缺牙或牙齒鬆動,應盡快就診、評估種植牙或做牙橋
- 避免長期空缺導致齒槽骨流失、咬合位移或其他口腔結構問題
常見問題
我已經有兩三顆牙齒缺損,一直拖著不補會如何?
長期缺牙會造成齒槽骨流失,旁邊牙齒逐漸傾斜,影響臉部外觀與咬合功能。也可能增加蛀牙、牙周病與消化不良等問題,應儘早尋求牙醫評估與治療。
為何智齒常常需要拔除?
由於現代人下顎空間相對不足,智慧齒在長出時經常產生阻生或擠壓鄰牙;更可能因清潔困難而反覆發炎。若經評估智齒確無保留價值或影響其他牙齒健康,常建議拔除。
老人家牙縫變大、牙根露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嗎?
隨著年紀增長,確實可能出現牙齦萎縮、齒槽骨流失等老化跡象,不過也有可能是牙周病惡化的表現。若經常牙齦出血、牙根暴露,應盡速尋求牙醫診斷治療。
牙周病能不能根治?
牙周病屬慢性進行性疾病,雖然可透過洗牙、深層牙周治療等手段控制並根除病灶,但由於復發率高,即便治療完成後仍需要固定回診、維持口腔清潔。
總結
對多數人而言,成人應該擁有 32 顆牙齒,其中含 4 顆智慧齒;但實際上,阻生齒、缺損或因治療拔除等情況,讓很多人無法擁有「滿口 32 顆」的理想狀態。不論如何,牙齒數量與口腔健康對於咀嚼、發音、外觀及全身健康都有顯著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和日本「8020 運動」都強調,能保留足夠功能性的真牙,對於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想在高齡時依然擁有「好口福」,關鍵在於從年輕或中年時即重視日常口腔保養:正確刷牙、使用牙線與牙間刷、定期檢查與洗牙,必要時及早處理缺牙。讓我們一同維護好牙齒,為健康與幸福生活做好最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