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嘴用錯了,孩子牙齒大災難?從預防到矯正一次搞懂

許多家長都覺得奶嘴(Pacifiers),不論你稱之為奶嘴、安撫器或其他名稱,都是育兒的好幫手。除了能幫助寶寶自我安撫,對喜歡吸吮的寶寶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然而,若長期頻繁使用,部分孩子可能會因此出現口腔問題。了解這些問題的成因,有助於家長避免孩子出現所謂的「奶嘴齒」(Pacifier Teeth)。

奶嘴(與吸拇指)的好處

儘管奶嘴和吸拇指常因可能引起牙齒問題而飽受批評,但其實專家認同這些行為仍有以下四大好處:

1. 幫助寶寶自我安撫

奶嘴非常適合幫助寶寶自我安撫,特別在家長疲憊且需要休息時,更顯得十分重要。
奶嘴能安撫寶寶情緒,讓你有短暫空檔處理其他事務,甚至稍微喘口氣。

2. 輔助戒斷哺乳

當你決定要逐步戒奶時,奶嘴能有效協助寶寶適應過渡期。
但請留意,最好等新生兒完全建立好哺乳習慣(約3~4週)後再引入奶嘴。

3. 降低嬰兒猝死症(SIDS)的風險

許多醫學專家,包括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都建議讓寶寶睡眠時使用奶嘴,這能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但要避免奶嘴與衣物或玩偶等物品綁在一起,以免窒息或意外勒住頸部。

4. 減輕早產兒的不適感

研究指出,在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的早產兒使用奶嘴後,能更快從管餵過渡到自主哺乳,出院速度也明顯快於沒有使用奶嘴的對照組早產兒。
然而,NICU的早產兒和健康的居家嬰兒情況不同;除非醫生建議,否則哺乳尚未穩定的寶寶不應隨意使用奶嘴。

奶嘴可能引起哪些牙齒問題?

長期不當使用奶嘴可能導致以下口腔問題:

錯咬合問題(Misaligned Bites)

長期使用奶嘴最常見的問題即是牙齒咬合不正,包含開咬(Open bite)或交叉咬合(Crossbite)等狀況。

這類問題多半發生於較大的幼兒,因為長期奶嘴使用可能使牙齒位移,甚至改變口腔上顎的形狀。

例如一份研究顯示,若超過4歲仍持續使用奶嘴或吸吮拇指的孩子,有近71%會出現錯咬合現象;
若於3~4歲間戒除,此比例降為36%;若24個月前戒除,則僅14%。

牙齦萎縮與蛀牙

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使用奶嘴可能引起牙齦萎縮或幼兒蛀牙。
尤其家長若將奶嘴沾上甜味物質,便大幅提高寶寶牙齒接觸糖分的機率,引發蛀牙風險。

如何預防「奶嘴齒」?

只要遵守正確的使用方式及衛生規範,不必過度擔心:

  • 勿共用奶嘴
    不同孩子間不宜共用奶嘴,以免細菌傳播,導致感染或蛀牙。
  • 不沾甜味物質
    即便為了誘導寶寶接受奶嘴,也不要沾取甜食,避免誘發蛀牙。
  • 選對奶嘴尺寸
    奶嘴目前有各種適合不同年齡的尺寸,選對尺寸能避免窒息風險。
  • 考慮矯正型奶嘴(Orthodontic Pacifiers)
    若擔心咬合問題,可考慮矯正型奶嘴。此類奶嘴設計較扁平,使寶寶咬合時更自然。
    不過,目前尚無研究證實矯正型奶嘴確實能降低牙齒問題發生率。

建議何時戒除奶嘴?

一般而言,建議24個月後應逐步減少奶嘴使用,因為此後持續使用可能增加口腔問題的風險。
部分專家建議於6至12個月間即應減少使用,以預防中耳炎。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則表示,2歲以上使用奶嘴可能造成乳牙問題,但若能在恆牙長出前戒除,多半問題可自然恢復。
而美國兒童牙醫學會則建議在3歲後應停止使用。

不論如何,所有專家均同意:最晚於4歲時務必完全停止使用奶嘴。

奶嘴齒的治療方式

家長最常問:「奶嘴齒會自動恢復嗎?」答案取決於戒奶嘴的年齡:

  • 若寶寶24個月前戒除,口腔問題通常能在約半年內自然改善,無需進一步治療。
  • 若24個月以上仍出現口腔問題,則可能需透過矯正器具進行治療,尤其4歲以上兒童更明顯,因為此時恆牙開始萌發。

吸拇指和奶嘴,哪個更傷牙?

就牙齒問題而言,激烈的吸拇指和長期使用奶嘴造成的牙齒傷害程度類似。
若孩子超過4歲仍持續吸吮拇指或奶嘴,都可能導致嚴重的錯咬合問題。

結論

雖然建議幼兒期應逐步戒除奶嘴,但不用急於立刻丟棄所有奶嘴。在嬰兒階段,奶嘴有其重要作用,可做為父母育兒的有效工具之一。

不過,建議最晚應在2歲後逐步減少奶嘴使用,並於4歲前徹底戒除,以降低可能導致牙齒問題、甚至需接受矯正治療的風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