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嬰兒長牙症候群/生齒症候群?
嬰兒長牙症候群(Teething syndrome),或簡稱「長牙期」(teething),指的是嬰兒的牙齒從牙齦萌出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反應,這是嬰兒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根據美國牙醫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嬰兒通常會在6到12個月大之間開始長牙。到約3歲左右時,大部分幼兒會長出完整的第一組(乳牙)共20顆。
牙齒的生長使寶寶能夠進食更豐富多樣的食物,但長牙過程可能會讓嬰兒和父母都感到艱辛。幸好,有一些方法能幫助你讓寶寶更舒服,同時也需注意一些情況可能需要立即聯繫兒科醫師。
嬰兒為什麼會長牙?
嬰兒出生時牙齦下方已有一整套牙齒。通常在出生後第一年內,這些牙齒會逐漸從牙齦冒出。
牙齒萌出的順序是逐漸性的。一般而言,最先長出的牙齒通常是下方的門牙(俗稱小乳牙或門牙釘),隨後是上方中間的門牙。從此之後,其餘牙齒會在接下來的約三年時間逐步萌出。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有些孩子甚至可能到2歲後才長齊全部牙齒。
嬰兒長牙期常見症狀
每個嬰兒長牙期的症狀都各有不同,但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輕微煩躁及食慾降低。
許多嬰兒在牙齒冒出牙齦時可能症狀很輕微甚至完全沒有症狀,但也有部分嬰兒會表現出以下一種或多種症狀:
- 流口水
- 咬硬物
- 輕微的易哭鬧、易怒
- 煩躁不安
- 食慾降低
- 牙齦痠痛敏感
- 牙齦紅腫
如何舒緩寶寶長牙的不適?
雖然長牙是自然過程,但仍有一些經過驗證的方法可緩解嬰兒的不適感:
- 可以嘗試用濕紗布、乾淨的手指或專用的牙齦按摩套輕柔地按摩嬰兒的牙齦。
- 牙膠圈(teething rings)也是常見選擇。寶寶透過咀嚼牙膠圈能減輕不適感。使用前可先將牙膠圈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要冷凍),這能透過施加壓力及低溫舒緩疼痛。千萬不要將牙膠圈冷凍,以免破裂造成嬰兒窒息危險。
-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可以開始嘗試提供較硬的食物,例如冷的蔬果,這是寶寶成長的重要階段,同時也能緩解長牙的不適。不過務必全程陪伴並監督,防止寶寶噎到。
- 長牙期間,寶寶大量流口水可能造成皮膚刺激,可使用圍兜盡量保持下巴乾爽。
長牙期可使用的藥物與注意事項
如果寶寶長牙時真的感到非常不舒服,可以考慮使用嬰兒專用的乙醯胺酚(嬰兒普拿疼)來緩解疼痛。另外,也可以使用舒緩牙齦疼痛的凝膠,但必須避免含有水楊酸膽鹼(choline salicylate)或苯佐卡因(benzocaine)的產品,因為這些成分對嬰兒並不安全,可能會降低血液中的氧氣濃度。此外,牙齦凝膠僅能提供短暫甚至沒有的緩解效果。
另外,也有一些坊間流傳的「偏方」必須避免,這些方法可能對嬰兒有害,絕對不能:
- 讓寶寶服用或塗抹嬰兒阿斯匹靈(aspirin)於牙齦
- 在寶寶牙齦上使用含酒精成分的產品
- 將完全凍結的物品直接放置於寶寶牙齦上
- 允許寶寶咀嚼堅硬的塑膠玩具(此舉不僅可能傷害口腔健康,也存在窒息危險)
許多家長誤以為嬰兒發燒或腹瀉是長牙的症狀,但事實上,這些通常並非由長牙引起。若寶寶出現發燒、腹瀉或持續的不適感,應立即聯繫兒科醫師。
長牙期的預後與注意事項
嬰兒長牙是成長與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由於長牙伴隨的疼痛與不適感,父母常常因此感到焦慮。不過請放心,長牙期間的不適症狀終將過去,透過持續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寶寶終究會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如果寶寶長牙期間症狀持續或有其他特別的健康問題,請務必諮詢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