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洗一次牙?你可能都做錯了!

專業洗牙是一種旨在預防蛀牙及牙周病(牙齦疾病)的程序,由牙醫師或牙醫衛生師在牙醫診所內執行,通常伴隨完整的口腔檢查一起進行。

美國牙醫協會建議要「定期」接受專業洗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理想的洗牙頻率大約是每半年一次。但若你屬於牙周病的高風險族群,可能需要更頻繁地進行洗牙。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洗牙的頻率問題。

洗牙的理想頻率是多久?

部分牙醫建議,每6個月接受一次專業洗牙。這樣做能讓牙醫定期檢查牙齒健康,及早發現蛀牙或牙齦炎(齒齦炎)等問題。

目前並沒有太多研究比較半年洗牙一次與更少洗牙頻率的差別。

近年來,有些專家認為「每半年一次」的標準頻率似乎有點隨意。2013年有一項研究顯示,一年洗牙兩次的人並沒有顯著改善牙齒健康狀況。

該研究指出,洗牙頻率應由個人與牙醫師討論後決定,並考量自身罹患牙周病及掉牙的風險因素。

你可能屬於牙周病高風險族群,若你:

  • 患有糖尿病
  • 有吸菸習慣
  • 家族有牙周病病史

另有研究指出,收入不平等可能與口腔健康狀況有關。沒有牙科保險或難以支付常規牙科檢查的人,通常蛀牙發生率較高,更容易受到牙齒損傷,也更易出現牙周病。

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可能涉及醫療資源不平等與取得障礙等問題,但可以證實,定期接受牙醫檢查確實會影響你的牙齒健康及整體健康狀況。

過於頻繁洗牙會造成傷害嗎?

目前尚無長期研究明確指出「洗牙頻率太高」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但理論上過於頻繁洗牙,可能導致牙齒敏感或損傷牙齒琺瑯質。

另外,頻繁的專業洗牙可能會增加開銷,因為多數牙科保險一年最多僅給付兩次洗牙,超過次數後費用需自費負擔。

通常你的牙醫會根據口腔健康狀況建議你是否需超過每年兩次的專業洗牙。

洗牙的完整流程

洗牙過程因牙醫不同而有差異,但基本步驟大致相同。整個程序通常不超過一小時。若你牙齒敏感,牙醫可能會在洗牙前先給你輕微的局部麻醉。

清潔(去牙結石)

這步驟也稱為「洗牙(Scaling)」,主要去除牙結石及牙菌斑。牙醫或牙醫衛生師會使用特殊工具,清潔口腔內難以觸及的區域,也會用特殊牙線工具清潔牙縫。

衛生師可能使用名為「噴砂潔牙器(Prophy-Jet)」的工具,透過水、研磨粉末和壓縮空氣,清除牙菌斑、污垢和牙齒表面色斑,最後以清水沖洗口腔。

拋光(Polishing)

接下來是牙齒拋光階段,牙醫會使用帶有旋轉頭的設備,搭配特殊牙科拋光膏,讓牙齒光滑且閃亮。

氟化物處理(Fluoride Treatment)

為了預防蛀牙,牙醫可能會在最後替牙齒塗上氟化物處理劑,包括牙膏狀、凝膠狀或塗料式的氟化物。

完成洗牙程序後,牙醫通常會向你介紹正確的口腔保健方法,並推薦一些居家使用的牙科保健產品。

牙齒美白的頻率應該多高?

專業牙齒美白與洗牙是不同的程序。洗牙後可能讓牙齒看起來更亮白,但美白程序會使用特別的牙齒漂白方法。

牙醫進行的牙齒美白通常使用過氧化氫沖洗法,以分解牙齒上的色素沉澱。牙醫診所可能還提供其他美白方式。

目前臨床上並無明確的標準建議,指示牙齒美白應多久進行一次,因為牙齒美白並非口腔健康必需的程序,因此大多數保險不涵蓋美白項目。

最久可以多久不洗牙?

每年至少應該進行一次牙科檢查,一般情況下,這次檢查會包含牙齒清潔。並不建議跳過一年一次的口腔檢查。

平時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減少蛀牙及牙齦病變風險,也因此可能減少你到牙醫診所處理牙科問題的頻率。

常見問題(FAQs)

以下是關於專業洗牙的常見問題:

洗牙的費用是多少?

費用依牙醫及所在地區生活成本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自費洗牙費用介於新台幣2,000到6,000元左右。
若你有牙科保險,一年可能會有1至2次免費或僅須支付約新台幣700到1,500元左右的自負額。

若擔心費用,可在預約前致電診所詢問具體費用,若無法一次付清,也可詢問診所是否提供分期付款方案。

洗牙間隔期間如何保養牙齒?

洗牙間隔期間,最好的保養方式就是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包括每天刷牙兩次,每次至少2分鐘,每天至少使用牙線一次。

總結重點

專業洗牙是維護口腔健康的重要程序,洗牙頻率應根據個人口腔健康狀況、家族病史及蛀牙與牙齦疾病風險等因素,與牙醫共同討論後制定。

建議你詢問牙醫關於個人化的專業洗牙建議,以確保牙齒及牙齦健康維持在最佳狀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