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還是口腔癌?一次看懂如何辨別與治療

口腔潰瘍(俗稱「嘴破」、醫學名稱「阿弗他潰瘍」)和口腔癌病灶初期可能看起來相似,但仍可藉由特定的症狀來加以區別:

  • 外觀
    • 口腔潰瘍通常呈現扁平的傷口,周圍可能泛紅且發炎。
    • 口腔癌病灶通常為凸起或呈塊狀,可能出現紅色或白色斑塊,或是在平滑組織上感覺粗糙。
  • 位置
    • 口腔癌90%以上為鱗狀細胞癌,影響口腔和咽喉內的細胞。
    • 單純從位置無法確切區分病灶的性質。
  • 疼痛
    • 口腔癌初期不一定會疼痛,但根據2021年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二患者後期或舌頭被影響時會感到疼痛。
    • 口腔潰瘍通常伴隨疼痛和刺激感,且可自行痊癒。
  • 持續時間
    • 口腔潰瘍一般數週內自行痊癒。
    • 口腔癌病灶則不會消失,甚至可能隨時間惡化,如突然開始出血的傷口。

口腔癌其他相關症狀

以下症狀可能伴隨口腔癌,但口腔潰瘍通常不會出現這些症狀:

  • 吞嚥、咀嚼或說話、移動下巴及舌頭困難
  • 舌頭、嘴唇或口腔局部麻木感
  • 嘴唇、臉頰或口腔組織變厚
  • 口腔內白色或紅色斑塊
  • 下巴、頸部或咽喉的腫脹、腫塊或疼痛
  • 嘴唇或口腔持續存在的傷口或腫塊
  • 牙齒鬆動或假牙配戴變化
  • 咽喉內異物感
  • 耳朵疼痛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 聲音沙啞、聲調改變

若有上述症狀,應及早與醫療人員聯繫。

唇皰疹(冷瘡)的症狀

唇皰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水泡狀病灶,通常出現在嘴巴和嘴唇周圍,可能具傳染性,約10天內自行痊癒,但也可透過藥物治療。


口腔潰瘍與口腔癌的原因

兩者成因不同:

口腔潰瘍成因

阿弗他潰瘍形成原因多樣,可能是免疫反應導致,包括:

  • 口腔黏膜受傷或創傷
  • 遺傳因素
  • 維生素B12、葉酸或鐵質缺乏
  • 辛辣或酸性食物
  • 特定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
  • 情緒壓力
  • 抽菸(部分研究顯示可能具有保護效果)

反覆口腔潰瘍可能與潛在疾病有關,如貝賽氏症候群(Behcet’s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乳糜瀉、自體免疫疾病或HIV病毒感染。

口腔癌成因

口腔癌成因較多,包括:

  • 使用菸草(任何形式)或大量飲酒,特別是兩者同時使用
  • 人類乳突病毒(HPV),特別是HPV 16型感染
  • 基因遺傳因素
  • 陽光曝曬(特別是嘴唇上的口腔癌)
  • 過重或肥胖
  • 年齡因素(多數發生於40歲以上)

何時應就醫?

若口腔傷口持續兩到三週以上未改善,應立即就醫。此外,若伴隨上述口腔癌的相關症狀,也應盡速診斷。定期牙科檢查包含口腔癌篩檢,請向醫療人員確認是否進行此項目。


治療方式

口腔潰瘍治療

口腔潰瘍通常不需特殊治療,但若症狀嚴重,可透過以下方式舒緩:

  • 鹽水漱口
  • 使用非處方止痛凝膠、藥膏或藥用漱口水
  • 若為其他潛在疾病引起,則需治療原發疾病

口腔癌治療

口腔癌治療取決於診斷時間、腫瘤大小、癌症類型和擴散範圍:

  • 初期癌症可採手術或放射治療
  • 晚期癌症可能需手術與放療並用,或進行化學療法、標靶治療

預防方法

以下措施能降低口腔潰瘍與口腔癌風險:

預防口腔潰瘍

  • 餐後仔細刷牙與使用牙線,保持口腔清潔
  • 使用柔軟的牙刷避免刺激牙齦
  • 若戴牙套,尖銳邊緣應覆蓋蠟保護
  • 控制壓力
  • 避免引發口腔潰瘍的食物

預防口腔癌

  • 避免所有菸草產品
  • 不要大量飲酒,尤其避免菸酒並用
  • 施打HPV疫苗(建議11-12歲接種)
  • 避免口交、多重性伴侶以降低口腔HPV風險
  • 減少紫外線曝曬,使用SPF 30以上的防曬用品
  • 保持健康體重並維持均衡飲食
  • 定期接受牙科檢查,以早期發現潛在癌前病灶

總結

口腔潰瘍與口腔癌初期可能相似,但口腔潰瘍通常較痛且為平坦病灶,數週內自癒;口腔癌初期可能不痛,病灶較凸起且不易自癒。若口腔病灶持續存在,應及早就醫,以利早期治療。口腔癌早期發現通常能透過手術或放療治癒,預後較佳。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