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缺失可能導致咬合不正,甚至改變臉型,也容易讓人對自己的笑容失去自信。
如果你考慮要補上缺失的牙齒,牙醫可能會建議你使用牙科植體來固定人工牙齒。
牙科植體是一種人工牙根,透過手術植入顎骨內。經過數個月的癒合期,骨頭會圍繞著植體生長,將其牢牢固定。之後,再透過金屬連接器將人工牙齒固定在植體上,填補牙齒的空隙。
牙科植體的種類
牙科植體主要分成兩種類型:
骨內型植體(Endosteal Implant)
骨內型植體是最常見的植體類型,通常外型類似小螺絲,以對人體安全的鈦金屬製成,透過手術深入顎骨,取代天然牙根。一個植體可以固定一顆或多顆牙齒。
骨膜下型植體(Subperiosteal Implant)
當顎骨健康狀態不足以支持骨內型植體時,會使用骨膜下型植體。這種植體會放置在牙齦下,但不會鑽入顎骨內,而是放置於骨頭表面或上方。
植牙手術流程與恢復期
牙科植牙手術通常需要多個步驟完成,整個過程約需3至9個月,可能需要由牙周病專科醫師和口腔外科醫師共同協助。
術前評估
首先會評估你的牙齒、牙齦和顎骨狀況,確認顎骨是否足夠健康,能支撐植體。如果顎骨太薄或太軟,可能需要先進行骨移植或其他手術。此外,牙齦必須無牙周病才能開始手術。
植牙手術通常為門診手術,可能採用局部麻醉、靜脈鎮靜或全身麻醉。
植入植體
- 骨內型植體:
口腔外科醫師會切開牙齦暴露顎骨,鑽洞後將植體植入顎骨內。如果需要,可以使用暫時性的活動假牙暫時遮蓋空隙。 - 骨膜下型植體:
不會鑽入顎骨,而是將植體放置於骨頭表面。
無論使用哪種植體,術後都可能出現幾天的腫脹和不適感,但大多數人隔天即可恢復日常生活。
骨整合階段(Osseointegration)
植體植入後,需要2到6個月讓顎骨生長並穩固植體。這個過程稱為「骨整合」,是骨頭與植體完全融合的關鍵階段。
放置支台(Abutment)
接下來會加裝一個稱為「支台」的金屬延伸器,這可能在初次手術或第二次小手術時進行,通常使用局部麻醉。如果第二次手術進行,醫師可能需再做小切口,移除植體上的癒合帽後,將支台固定到植體上。之後牙齦將圍繞支台癒合,需數週時間。
裝上人工牙齒
牙齦癒合完成後,牙醫會取模製作永久假牙,並可選擇固定或活動式假牙:
- 活動式假牙:
將假牙固定在金屬框架上,可以自行取下清潔。 - 固定式假牙:
假牙會永久固定於支台上,不可自行取下。
假牙完成後,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通知牙醫:
- 長期不適或劇烈疼痛
- 出血或腫脹
- 咬合不適或不平整
植體人工牙外觀自然,只需日常刷牙、牙線清潔,無需特殊材料保養。定期進行牙醫檢查即可。
植牙的費用
牙科植體費用取決於植入牙齒的數量、手術複雜程度及診所所在地區。
由於植牙使用年限可達數十年,初期費用相對假牙或牙橋更高。此外,牙科保險通常不完全涵蓋植牙費用,建議事先與保險公司確認。
單一植體費用通常在新台幣60,000至90,000元之間(約2,000至3,000美元),尚未包括支台與牙冠費用,加上後總額可能達新台幣180,000元左右(約6,000美元)。
部分診所提供分期付款方案,建議事先向診所詢問。
植牙、活動假牙與牙橋的比較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植牙,尤其當缺牙數量較多時,費用可能偏高,也可能因某些病症而不適合植牙,因此你可以考慮其他較不侵入的選擇:
全口植牙(Full Implant)
若需大量補牙,可考慮「All-on-4」或「All-on-6」全口植牙術,每個牙弓透過四或六個植體固定全排牙齒,可搭配固定牙橋或活動式植體假牙,穩定性佳,外觀自然,能替代傳統活動假牙。
活動假牙(Dentures)
即假牙,放置於牙齦上方,可隨時取下,價格較植牙便宜且通常有保險涵蓋,但需使用黏著劑固定,穩定度較差,使用年限也較短。
牙橋(Dental Bridges)
假牙透過兩側健康牙齒支撐,不需鑽入顎骨,價格低於植牙,且通常有保險涵蓋。但兩側牙齒須被磨小後裝上牙冠固定,若支撐牙齒受損,可能需重新製作。
何時應該向牙醫諮詢?
缺牙或牙齒損傷通常因外傷或感染引起,若你對缺牙感到困擾,建議盡快向牙醫討論適合你的療程。
若長期未處理,其他牙齒可能移位,導致咬合問題或臉型改變。因此,若有缺牙,建議盡早與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討論填補牙齒缺損的方式。
總結
牙科植體用於固定人工牙冠,通常透過手術植入顎骨內,作為假牙根基。整個植牙程序需數個月時間,但外觀自然,使用壽命可達數十年,值得考慮作為缺牙治療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