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口香糖時,可能會將數百到數千個微塑膠顆粒釋放至唾液中並被吞嚥。根據本週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春季會議所發表的研究(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研究人員平均測得,每克口香糖會釋放 100 顆微塑膠。有些口香糖甚至可釋放出每克高達 600 顆微塑膠。一般而言,一塊口香糖重量約 2~6 克。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引起恐慌,」該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工程學教授 Sanjay Mohanty, PhD 在新聞稿中表示。「科學家目前仍不清楚微塑膠是否對人體有害,因為沒有人體臨床試驗。不過,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接觸到塑膠,因此我們想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情形。」
過去研究估計,一個人每年大約會攝入 39,000 至 52,000 顆微塑膠顆粒。這些微塑膠無處不在,人們可能在飲用水、食物、塑膠包裝、砧板、海綿、物品塗層或製造過程中接觸到它們;而口香糖則是先前相對少被探討的領域。
研究發現與方法
Mohanty 向「醫牙醫牙唷」表示:「我的研究室主要關注微塑膠在水和土壤中的傳輸以及其在土壤中的行為。我們了解到,人們可能透過攝食或吸入方式接觸到微塑膠。大多數有關食物的研究,都在探討食物因塑膠容器(例如寶特瓶、塑膠茶包)而受到汙染的程度,但口香糖是唯一由塑膠本身製成的『食物』。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這點。我們希望測量口香糖中的微塑膠,這對估算人體總微塑膠暴露量和可能的負面效應非常重要。」
研究團隊檢測了五種合成口香糖和五種標榜「天然」口香糖。實驗設計如下:一名受試者各咀嚼了七片來自同一品牌的口香糖,以計入不同咀嚼模式與唾液差異。每片口香糖咀嚼 4 分鐘,每 30 秒收集一份唾液樣本,接著再用乾淨的水漱口並收集漱口後的唾液,最後將所有唾液樣本混合。此外,另一項實驗則是每 20 分鐘收集一次唾液樣本。然後研究人員測量唾液樣本中的微塑膠含量。
咀嚼口香糖與微塑膠暴露
口香糖通常由調味劑、甜味劑、橡膠基底以及其他成分組成。所謂「天然」口香糖常以植物聚合物(如樹脂)作為橡膠基底;「合成」口香糖則多使用石油提煉後的聚合物(塑膠)來製作。
研究人員原本預期合成口香糖會釋放更多微塑膠,但結果顯示,標榜天然的口香糖中也含有相似數量的微塑膠。Mohanty 表示:「我們並不意外在口香糖中發現微塑膠,但對於在合成與天然口香糖中皆找到差不多的數量,感到相當訝異。我們原本以為天然口香糖應該會比合成口香糖來得少……我們也在思考這些標榜天然的口香糖,它們的微塑膠究竟來自哪裡?」
合成與天然口香糖中的微塑膠
研究顯示,平均而言,每克口香糖會釋放出 100 顆微塑膠;有些甚至可高達 600 顆。研究團隊也發現,無論合成或天然口香糖,所含的塑膠種類都相同,主要以聚烯烴為主,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與聚丙烯(polypropylene)。
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產科與婦科教授 Tracey Woodruff, PhD(她也曾研究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接受「醫牙醫牙唷」訪問時表示,得知口香糖含有微塑膠並不算太令人意外:「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地方不含塑膠了,然而令人難過且又驚訝的是,我們在長時間咀嚼或食用的東西,可能會在過程中持續釋放微塑膠。」
她指出:「我們已知人體會因各種途徑接觸許多微塑膠——它們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被檢測到。但關鍵在於,口香糖所貢獻的微塑膠,只是日常生活已存在的大量塑膠暴露中的一部分。」
微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目前,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仍在持續研究中。一篇 2024 年的綜述顯示,微塑膠可能會對人體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以及生殖系統造成危害,也有可能與結腸癌與肺癌存在關聯。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院(UCLA Health)臨床營養師 Dana Hunnes, PhD 告訴「醫牙醫牙唷」,儘管大家都知道微塑膠到處都是,但看到這項新研究依然令人震驚:「老實說,我從沒想過要去關注口香糖也是微塑膠的來源!大多數人在咀嚼口香糖時,經常會吞下唾液,所以如果口香糖會釋放微塑膠進唾液中,那麼人們無形中就把這些微塑膠吞下去了,這並不算是什麼好事。」
是否該停止咀嚼口香糖?
Hunnes 提到,有些人或許會考慮少咀嚼口香糖或乾脆完全不吃:「這篇報導顯示,天然與人工生產的口香糖其微塑膠含量相差不大,所以至少從研究結果來看,選擇哪一種並沒有太大差別。對兒童而言,可能尤其要留意這些微塑膠在發展中腦部所產生的潛在傷害,因此或許減少或停止咀嚼口香糖是更好的選擇。」
Woodruff 表示,咀嚼口香糖與否是個人選擇,但她自己則偏好不吃口香糖:「你咀嚼得越久,就會接觸到更多的微塑膠。此外,口香糖釋放出來的微塑膠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的塑膠暴露之一。所以我個人會選擇不咀嚼口香糖。如果想要降低微塑膠暴露量,不咀嚼口香糖是一個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