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二型糖尿病的統計數據和事實真相

第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特徵是在血糖(葡萄糖)水平過高。這也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在美國超過3,800萬人、約佔美國總人口的10%都受到此病影響。第2型糖尿病約佔美國糖尿病總病例數的90%至95%。

第2型糖尿病與許多生活方式相關的危險因子有關,包括肥胖與缺乏運動。它通常發生在45歲以上的人身上,當身體對調節血糖的胰島素變得不敏感時,就會導致血糖無法有效被運送至細胞而在血液中累積。


第2型糖尿病:統計與事實

過去三十年來,美國及全球的第2型糖尿病盛行率都在持續上升。各大公共衛生單位已將第2型糖尿病視為公共衛生危機。

目前在美國,超過3,800萬人——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第2型糖尿病。

在全球範圍內,估計大約有4.62億人受到第2型糖尿病的影響,其中美國病例約佔全球總數的7%左右。

整體來看,全球約有6.28%的人口罹患第2型糖尿病,相當於每10萬人中有6,059名患者。預估到2030年,將上升至每10萬人7,079人。更令人警惕的是,每年有超過一百萬人死於第2型糖尿病,使其成為全球第九大死因。


盛行率

第2型糖尿病的病例數之所以不斷攀升,與環境因子和生活方式有密切關聯;如飲食不均衡、肥胖率增加以及運動不足等。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生率的上升,全球各地的醫療體系都面臨了龐大的健康照護負擔。


預期壽命:影響預後的因素

第2型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重大,但實際壽命長短取決於是否及時診斷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同時,也取決於患者對血糖的管理,以及避免一些可能增加併發症的危險因子,例如吸菸、缺乏運動、不良飲食以及維持不健康的體重。

研究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逝風險平均增加1.3至2.0倍,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

儘管如此,也有一些因素有助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獲得較佳的預後。新型藥物和檢測技術的發展改善了診斷與治療的準確度,再加上飲食均衡與保持健康體重等生活型態調整,能顯著降低併發症風險。

年齡

年齡越大,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越高——無論基因、體重或飲食習慣為何。這主要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胰島素敏感性)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有關,特別是45歲以後更加明顯。

當細胞對胰島素逐漸產生抗性(胰島素阻抗)時,血液中的葡萄糖就無法被有效移出,造成血糖長期處於過高水平。

研究人員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胰臟也跟著“老化”,無法像年輕時那樣有效分泌胰島素。

遺傳基因

面對第2型糖尿病的診斷時,很多人會提出疑問:

  • 這是遺傳來的嗎?
  • 我的孩子也會得嗎?
  • 這是生活習慣導致,還是我本來就有基因傾向?

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遺傳確實在第2型糖尿病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現在普遍認為,許多人的確遺傳了罹患糖尿病的傾向,但最終是否發病,往往還需要某種環境或生活方式的“觸發”。也就是說,基因並不代表命運,環境因子同樣關鍵。

第2型糖尿病的遺傳傾向比第1型糖尿病更強烈;例如在雙胞胎研究中,如果一名雙胞胎患有第2型糖尿病,另一名患病的機率高達三至四倍。同時,由於家庭成員常共用飲食與運動習慣,肥胖和糖尿病也往往在同一家族中反覆出現。

此外,種族和族裔也是影響罹患第2型糖尿病機率的一大因素。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太平洋島民以及阿拉斯加原住民等族群,都有較高的第2型糖尿病發生率。研究也指出,目前已發現超過120種基因變異與第2型糖尿病有關。

飲食

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是控制血糖和延長壽命的關鍵因素之一。

若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效率降低,血糖管理就更加困難。因此,了解該吃哪些食物、不該吃哪些食物、如何控制分量,以及如何均衡地攝取各類營養,是維持健康、減少症狀的基礎。

雖然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糖尿病飲食法”,但一些研究充足的飲食模式已證實能夠協助控制血糖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這些飲食多強調:

  • 高纖維攝取
  • 少或不添加糖
  • 多使用複合性碳水化合物
  • 避免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過量

常被提倡的飲食模式包括:

  • 地中海飲食:此模式已被證實可以改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A1C)水平,強調多吃蔬菜及未過度加工食物,適量攝取魚、家禽、雞蛋,較少使用乳製品或紅肉(約一週一次)。
  • DASH(得舒)飲食:此模式原本針對血壓控制,屬於低脂、低鈉飲食,同時也可改善胰島素阻抗和血脂異常,並有助於減重。但若過度限制脂肪並增加過多碳水化合物,可能不利於血糖管理,所以建議諮詢專業人士制定更適合的計畫。
  • 原始人飲食(Paleo):此模式模仿人類早期的狩獵採集飲食,避免所有添加糖、乳製品和加工食品,通常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偏低,因此能有效改善血糖控制。
  • 素食或植物性飲食:研究顯示,素食或全植物飲食有助於降低胰島素阻抗,但需留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高纖維豆類、堅果及健康的植物性脂肪(如酪梨)來替代肉類或乳製品,可以幫助維持血糖穩定。

預防

第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防的,只要了解自身風險因素並及早採取行動,便能降低未來罹病的機率。

與糖尿病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

  • 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 大於25)
  • 高血壓
  • 曾有妊娠糖尿病病史
  •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父母、兄弟姊妹)
  • 久坐不動或缺乏規律運動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大多數成年人從35歲開始就要接受糖尿病篩檢。

無論年齡大小,提早開始預防都不嫌晚,以下幾項是遠離糖尿病的核心策略:

  • 增加身體活動量: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或健行。一般建議每週五天、每天30分鐘的適度至中等強度運動。
  • 健康飲食:過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與缺乏纖維攝取,常會導致肥胖並進一步造成糖尿病。建議多使用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如番薯、糙米、扁豆)、高纖維蔬果、瘦蛋白(如魚、家禽)以及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酪梨、堅果及種子)。
  • 維持健康體重:適度減重可降低胰島素阻抗,幫助身體更有效地利用胰島素。

研究指出,只要減去約5%至7%的體重,就足以降低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以體重200磅(約90公斤)的人來說,減掉10至14磅(約4.5至6.3公斤)便能產生顯著差異。

關於 BMI 的提醒:BMI 是一種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指標,並未考慮肌肉量、種族、性別、年齡等因素。儘管如此,BMI 在醫療上仍廣泛被使用,因為它在臨床上取得方便且成本較低。


合併症

提到第2型糖尿病,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肥胖,但其實高血壓、心臟病、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慢性腎臟病等,都可能與第2型糖尿病同時存在、互相影響。

這些疾病與糖尿病常有相似的危險因子,因此可透過同樣的生活習慣調整和治療方式來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何時需要就醫

如果你有明顯的風險因素,例如腹部脂肪過多或長期維持久坐生活型態,建議主動與醫療人員討論,評估是否需要做糖尿病相關檢查。

第2型糖尿病是可管理的疾病,但關鍵在於是否及早發現並及時介入。在專業的糖尿病照護團隊指導下,根據個人情況訂定可行目標、制定最佳治療與生活調整策略,才能有效控制血糖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總結

第2型糖尿病在美國約影響超過10%的人口,而且在未來十年內可能持續增加,成為公共衛生層面的重大挑戰。

雖然第2型糖尿病沒有單一確切的病因,但多被視為“生活型態疾病”。改善以下習慣可有效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可能:

  • 不健康的飲食
  • 肥胖
  • 久坐不動
  • 吸菸及過量飲酒

若已被診斷為第2型糖尿病,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減重)能有效預防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常見問題 (FAQ)

問:第1型糖尿病與第2型糖尿病有什麼不同?

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先天性自體免疫疾病,身體會破壞胰臟內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一般在幼年或青少年時期發病。第2型糖尿病則與基因和環境因素(包括肥胖及其他生活習慣)相關,通常在成年後才逐漸出現,特徵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阻抗或分泌不足。

問: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感、視力改變、口渴增加、頻尿、體重莫名減輕,以及手腳麻木或刺痛等。檢查方式可先使用尿液葡萄糖檢測作為初步篩檢;若結果顯示尿中有糖分,可能提示血糖過高,之後需進行血糖或糖化血色素(A1c)檢測來確認診斷。

問:什麼是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

所謂的前期糖尿病,是指血糖雖高於正常值但尚未達到第2型糖尿病的標準。這是一種警訊,表示若不改善生活習慣,極可能在未來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透過控制體重、加強運動以及調整飲食,多數人都能在前期糖尿病階段逆轉趨勢,預防真正步入糖尿病狀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