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模糊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警示徵兆,也可能是糖尿病晚期眼部疾病的徵兆。如果血糖失控,糖尿病會逐漸損害眼睛的各種結構。這種長期的眼部損害會導致像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等眼疾。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25 倍,因此糖尿病已成為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雖然已有的傷害無法逆轉,但多數人可以及早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糖尿病導致視力模糊的原因
在所有糖尿病眼部疾病的核心原因,都是血糖(葡萄糖)長期過高。高血糖會直接影響眼睛,可能造成因為水晶體(晶狀體)改變而產生暫時性的視力模糊,或者因為血管受損而造成永久的視力問題。
水晶體改變引起的視力模糊
水晶體可透過眼球內的房水獲得養分(包括糖分)。當血糖太高時,房水中的糖分過量,導致水晶體吸收過多糖分而腫脹,引發視力模糊。
當血糖回到正常範圍,水晶體的腫脹狀況減緩,視力也會改善。進食碳水化合物後,血糖上升,可能短暫導致視線模糊;隨著胰島素將血糖恢復到正常範圍,視線也會改善。因此,糖尿病的早期徵兆之一,便是時好時壞的視力模糊。
然而,如果血糖長期偏高,水晶體就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山梨糖醇。當山梨糖醇在水晶體內堆積,會影響細胞與蛋白質,這些變化最終可能導致白內障,並使視力逐漸惡化。
血管損害引起的視力模糊
高血糖會損傷視網膜中小型血管(視網膜是位在眼底、將光線轉變為電信號並傳送到大腦的部位)。受損的血管會膨脹並滲漏液體。到了後期,還可能長出新的不健康血管。
血管的損害和液體積聚會影響視網膜,引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水腫與青光眼等問題,這些病症都會造成永久的視力模糊。
糖尿病藥物與視力模糊
用來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可能暫時導致視力模糊。藥物在調節血糖時,水晶體也會發生變化。通常,當藥物逐漸穩定血糖後,這種視力模糊就會消失。
糖尿病眼部疾病與症狀
所謂糖尿病眼部疾病,指的是由未受控制或未妥善治療的糖尿病所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疾病。雖然視力模糊是常見症狀,但根據疾病類型,還可能出現其他不適。
糖尿病眼部疾病包含以下幾種: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黃斑水腫、青光眼和白內障。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階段稱為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non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此時視網膜中的血管壁變得脆弱並開始滲漏,視網膜出現腫脹,傷及敏感的視網膜細胞。若發展到後期,累積的液體可能導致視網膜被牽拉,最終造成視網膜剝離。
當疾病進展到下一個階段——增殖性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時,視網膜會長出新的血管,這些血管並不健全,容易滲漏血液到眼球內。
少量出血可能出現飛蚊症;若出血過多,則會阻擋視線。此外,滲血也會在視網膜上留下疤痕,同樣影響視力。
這些病變使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其併發症——糖尿病黃斑水腫,成為導致失明的主因之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症狀包括:
- 視力模糊
- 飛蚊症(視野中出現黑點或條索狀陰影)
- 視力忽好忽壞
- 視野中出現暗區或盲點
- 夜間視力不良
- 視力喪失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通常同時影響雙眼。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黃斑位於視網膜中央,負責中央視力、色彩辨識與精細視覺。
當受損的血管滲液至黃斑,造成腫脹、發炎並傷及感光細胞,即稱為黃斑水腫。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症狀包括:
- 視野中心模糊
- 視野中心出現波浪狀影像
- 視覺扭曲(物體尺寸或形狀看起來不一樣)
- 顏色看起來褪色或失真
- 中央視力喪失
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一組可損害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的疾病。糖尿病若未妥善控制,可能導致或加速青光眼的發生。
高血糖會損傷眼前段的血管,促使新的不健康血管生長,這些血管阻塞了眼內液體的排出通道,眼壓因此升高,過高的眼壓會損害視神經。
最常見的類型是開角型青光眼,其症狀包括:
- 視力模糊
- 周邊視野出現盲區
- 隨病情進展而產生的中央視力喪失
- 看燈光時出現光暈
- 視力喪失
若血管堵塞非常嚴重(閉角型青光眼),可能導致以下急性症狀:
- 突發、劇烈的眼痛
- 突然的視線模糊或視力喪失
- 眼睛發紅
- 劇烈頭痛
- 噁心或嘔吐
這是醫療急症,必須立刻就醫以防止永久性眼損傷。
白內障
白內障指的是眼球水晶體產生混濁的現象,通常隨年齡增長而出現。但對於血糖未受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白內障的出現時間往往提早且程度更嚴重。此外,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白內障的症狀包括:
- 視線模糊
- 在昏暗環境中視物困難
- 看燈光時出現光暈
- 視力喪失
診斷
如果你患有糖尿病,醫療人員會定期檢查你的眼睛以監測是否有任何異常變化,無論你有沒有症狀。
若檢查結果顯示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跡象,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測或特殊檢查,通常會由眼科醫師評估。
完整的糖尿病眼科檢查可能包含以下一些或全部項目:
- 視力檢查(如使用視力表)
- 眼壓檢查(測量眼內壓)
- 散瞳後檢視眼底(檢查視網膜)
-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產生視網膜成像)
- 螢光血管造影(注入顯影劑後拍攝視網膜血管狀況)
治療
第一步治療是嚴格控制血糖。對於糖尿病早期,飲食調整(限制含糖食物)與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降低血糖)可能足以將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但也有不少人需要藥物治療。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應每年做一次眼科檢查。眼科醫師能在症狀出現前發現糖尿病眼部疾病的早期跡象。
同時,也需要控制血壓與膽固醇,因為這些因素會增加糖尿病眼部疾病的風險。若有吸菸習慣,務必戒菸,因為煙害會進一步促使血管收縮,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黃斑水腫的風險。
依據血管狀況與眼部病變類型、階段,還可能需要其他治療方式,如下:
狀況 | 治療選項 |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眼內注射(抑制新生血管增生)- 雷射光凝固(減緩或阻止血管滲漏)- 玻璃體切除術(在眼球中做切口,移除玻璃體中的積血) |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 | – 非類固醇消炎眼藥水- 抗 VEGF 注射- 黃斑雷射手術- 類固醇植入物(將類固醇微小藥錠置入眼內以減少炎症) |
青光眼 | – 處方眼藥水(如 β-阻斷劑、前列腺素類等)- 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劑- 雷射治療- 引流管植入- 青光眼手術 |
白內障 | – 眼鏡度數調整- 白內障手術(摘除混濁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晶體) |
何時就醫
如果你有糖尿病,任何視力上的變化都應立即告知醫療人員。而以下症狀如突然出現,更是需要緊急就醫:
- 閉角型青光眼的急性症狀
- 視網膜剝離的徵兆,如:
- 視線突然嚴重模糊或產生劇烈變化
- 飛蚊症突然大量增多
- 視野中突然出現閃光
- 視野忽然變暗,像被一道窗簾拉下
- 視野邊緣出現持續的陰影
視網膜剝離屬於醫療急症,若不及時處理,剝離範圍可能擴大,最終導致永久視力喪失或失明。
預防
全球目前約有 2.85 億糖尿病患者,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這些患者中又有三分之一面臨威脅視力的併發症。
好消息是,高達 90% 的糖尿病所致視力喪失是可以透過早期檢測與治療來預防的。
妥善控制血糖是預防絕大多數糖尿病眼部疾病的關鍵。不過,糖尿病的類型、確診時間以及罹病時長也影響著預防效果。
一般而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才會形成。相較之下,第一型糖尿病常在病程早期就被診斷,並很快開始透過胰島素進行血糖控制與定期眼科檢查,因而更容易預防眼部疾病。
第二型糖尿病則是逐漸形成,若平時沒有做年度健檢,很可能在血糖高漲多年後才發現自己患病。雖然診斷較晚讓早期預防更具挑戰,但仍可透過積極的血糖管理與健康檢查來降低風險。
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較長、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非裔、拉丁裔或美國原住民血統,以及妊娠。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項風險因子,也更應該警惕眼部問題的發生。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定期做健康檢查與完整的眼科檢查,遵守醫師建議的生活作息與規律服藥。
總結
視線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症狀,特別是在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狀況下。持續偏高的血糖會對眼睛結構產生漸進式損害,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黃斑水腫、青光眼或白內障等嚴重疾病。
糖尿病眼部疾病的首要治療是控制血糖,包括藥物及生活習慣調整。若眼睛已有損傷,還需進一步評估並採取相應的治療,如雷射光凝固、眼內注射或手術,以修復或避免對視網膜、黃斑、視神經或水晶體的進一步傷害。及早進行眼科檢查、定期回診及保持穩定的血糖,是預防與減輕糖尿病眼部併發症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