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糖尿病血糖長期無法穩定,出現持續高血糖(高血糖症)或頻繁低血糖時,我們稱之為「失控的糖尿病」。處於失控狀態的人,罹患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更高。
糖尿病失控的原因,可能是尚未被診斷出糖尿病,或目前療程無效,也可能是未能遵從治療計畫。典型的血糖失控症狀包含過度口渴、疲勞與視力模糊,但其他不那麼明顯的徵兆也不容忽視。
本文將探討糖尿病失控時可能出現的症狀,並說明高血糖常見及少見的表現,以及何時應該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失控的糖尿病如何影響身體
所謂失控的糖尿病,通常是指血糖長期維持在 180 mg/dL(毫克/分升)或以上。當糖尿病未受控制時,持續的高血糖會傷害神經、血管以及重要器官。
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胰臟分泌的胰島素無法正常將血糖送入細胞內作為能量使用。當血糖不斷在血液中累積,便會對器官和組織產生毒性,並且在無形中造成長期損害。
糖尿病併發症大致可分為下列兩類:
- 微血管併發症: 由小血管受損導致,包括眼部、腎臟及神經的血管。分別稱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睛)、糖尿病腎病變(腎臟)及糖尿病神經病變(神經)。
- 大血管併發症: 由大血管受損導致,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以及周邊動脈疾病(PAD)。
其他併發症還包含牙科問題、抗感染力降低,以及由妊娠糖尿病或既有糖尿病引發的懷孕及生產問題。
失控的糖尿病能活多久?
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長期血糖失控可能迅速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DKA)」,且這種狀態可在短短 24 小時內發生,也可能花數週才演變而成。
第二型糖尿病若失控,雖較少演變成 DKA,但仍有其他方式縮短壽命。高血糖長期維持,也會提高其他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並且可能造成身體障礙。
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預期壽命,比非糖尿病族群少約 6 年。然而,若能改善血糖控制,預期壽命可望增加約 3.8 年。
高血糖(高血糖症)
高血糖是當身體無法產生足量的胰島素,或無法有效使用胰島素時所產生的狀態。
高血糖的判定標準包括:
- 空腹血糖高於 100 mg/dL
- 飯後 1~2 小時血糖高於 180 mg/dL
- 或血糖高於 200 mg/dL
在糖尿病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或沒有明顯症狀。若出現症狀,通常包含:
- 視力模糊
- 極度口渴
- 食量增大或飢餓感
- 疲勞
- 尿量增多
若高血糖狀態更嚴重,則可能出現:
- 意識喪失
- 噁心、嘔吐
- 呼吸急促
- 心跳加快
足部感染
長期高血糖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功能,使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也讓細菌更容易侵入並在受損組織中滋生。
「糖尿病足症」是典型例子。當足部血液循環變差,代表到達足部的免疫細胞不足,傷口難以癒合。同時血管受損讓細菌更容易在傷口處繁殖,逐漸造成組織壞死甚至感染擴散。
糖尿病足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傷口或潰瘍癒合緩慢。若血糖長期失控,潰瘍或傷口可能惡化並引起壞疽。
常見症狀包括:
- 灼熱感或針刺感
- 皮膚乾燥
- 足部潰瘍
- 下肢或足部傷口癒合不良
- 小腿或足部痙攣或疼痛
- 指甲生長不良
- 皮膚顏色改變
足部潰瘍若不處理,可能導致截肢、敗血症(感染擴散到全身)甚至死亡。
頻尿
若你發現夜裡需多次起床上廁所,或小便次數和量明顯增多,這可能是糖尿病常見症狀之一「多尿症(Polyuria)」。
糖尿病造成的頻尿,主要因血糖過高所致。正常情況下,腎臟在產生尿液時會將糖分吸收並回到血液,但在糖尿病失控的情形下,過多的葡萄糖會滯留在尿液裡,成為「滲透性溶質」,拉出更多水分,導致尿量增多。
除了糖尿病,利尿劑、鋰鹽藥物,喝酒或含咖啡因飲料,以及早期懷孕等,也可能引發頻尿。
頻渴
「多渴症(Polydipsia)」常與多尿症並存。當人體因多尿流失過多水分時,就會出現極度口渴。此時若不積極控制血糖,嚴重脫水會讓血糖飆得更快。
除了口渴之外,嚴重脫水可能伴隨:噁心、頭痛、頭暈、口氣不佳、尿色深、或昏厥。雖然多喝水可暫時緩解口渴,但根本解決之道仍是穩定血糖。
極度疲勞
對於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來說,疲憊感時常出現。目前尚未完全釐清其背後的機制,但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
- 過重或肥胖
- 憂鬱或情緒困擾
- 經常性高血糖發作
- 睡眠障礙
- 壓力
極度疲倦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是一項不可忽略的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DKA)
糖尿病酮酸中毒是一種潛在致命的急症,若不及時處理,會導致昏迷或死亡。當身體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把葡萄糖送入細胞時,肝臟會開始分解脂肪取得能量,產生大量酮體。酮體在血液中堆積過多,就會導致「酮酸中毒」。
DKA 多見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發生。症狀可能在 24 小時內迅速惡化,也可能花更久時間堆積而來,包括:
- 皮膚或口腔乾燥
- 臉部潮紅
- 頻尿
- 呼吸或口氣中出現水果味
- 過度口渴
- 注意力不集中或意識混亂
- 肌肉痠痛或僵硬
- 噁心、嘔吐
- 腹痛
誘發 DKA 的常見原因包括:身體感染、急病以及胰島素注射或用藥不足等。
持續飢餓感
「多食症(Polyphagia)」指持續飢餓或食慾上升。它和頻渴、多尿並列為糖尿病的三大徵狀。當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供能時,細胞得不到能量,大腦會誤以為身體需要更多食物。
短暫進食也許能稍微緩解飢餓,但並不能解決血糖過高的根本原因,反而可能使血糖進一步升高。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常是糖尿病的早期警示。血糖過高、過低或迅速波動都可能導致視力改變。例如,血糖突然飆升會引起晶狀體及眼部組織儲水,短期內讓視野產生模糊。倘若經歷一次嚴重低血糖發作後,視力可能需要數週才能恢復正常。
此外,長期高血糖也會損害眼內微血管,導致血管滲漏或出血,造成視網膜水腫,逐漸引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現視力模糊與逐漸喪失。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成為美國 20~74 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體重減輕
若糖尿病長期失控,血糖持續偏高,身體會分解脂肪與肌肉獲取能量,造成顯著減重與肌肉量流失。因肌肉比脂肪重,再加上過度排尿導致水分流失,也會造成體重下降。
聽力問題
失控糖尿病與聽力喪失之間存在關聯,甚至血糖已高於正常但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的「前期糖尿病」也可能帶來聽力減退風險。
有研究推測,長期高血糖可能損傷內耳微血管,或提高耳蝸液壓,最終導致聽力受損。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調查,糖尿病患者的聽力喪失風險約是非糖尿病者的兩倍。
循環問題
長期高血糖會促使血管出現脂肪斑塊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當這些斑塊發生在心臟及大腦以外的血管時,就變成「周邊動脈疾病(PAD)」。
PAD 可呈現許多症狀,視血管受影響範圍而定,較常見的有:
- 疲勞
- 趾甲脆弱或生長不良
- 運動時胸痛
- 腿與足部毛髮脫落
- 四肢麻木或刺痛
- 足踝或腿部腫脹
- 消化問題
- 關節及肌肉痙攣
- 皮膚顏色改變
- 下肢或足部潰瘍
- 靜脈曲張
- 記憶力下降
- 專注力不集中
與非糖尿病族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可能較早出現且更嚴重的 PAD。
皮膚狀況
糖尿病可能以多種方式影響皮膚。有些問題只在血糖偏高時出現,血糖回到正常即可改善;另一些長期不受控的情況則會導致皮膚永久變化。
Acanthosis Nigricans(黑棘皮症)
黑棘皮症主要在皮膚皺摺處(如腋下或鼠蹊部)出現天鵝絨般、突起、顏色較深的斑塊,常見於肥胖或糖尿病族群。黑棘皮症與胰島素阻抗有密切關係,雖本身對身體危害不大,但通常是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的警訊。
Necrobiosis Lipoidica Diabeticorum(NLD)
NLD 起因於血管改變,多見於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症狀通常從小範圍的紅色隆起斑塊開始,逐漸發展成帶有紫色邊界、表面光滑發亮的疤痕,多分佈在小腿處。NLD 可能伴隨癢感或疼痛,但僅少數情況需要積極治療,血糖穩定後可望改善。
Bullous Diabeticorum(糖尿病水皰)
在少數長期糖尿病並且血糖未妥善控制的患者身上,可能出現與燙傷水皰類似的皮膚水皰,常見於手、足、腿、前臂。雖然水皰本身看起來可怕,卻不一定劇烈疼痛,通常在數週內血糖獲得控制後自行癒合。
Eruptive Xanthomatosis(爆發性黃瘤)
爆發性黃瘤會使皮膚出現堅硬、黃色的小疹子,周圍帶有紅暈,常見於手背、腳背、手臂、腿部或臀部,且多發於男性。若能有效降低血糖,這些皮膚損害也會隨之消失。
Digital Sclerosis(指端硬皮症)
指端硬皮症是血糖長期失控導致手足血流不良,繼而造成關節周圍組織僵硬,皮膚變得厚實又緊繃,並減少手指或腳趾的活動度。唯一治療方式是改善血糖控制。
Disseminated Granuloma Annulare(播散性環狀肉芽腫)
這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的皮膚病,可能和血糖控制不佳相關,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初期徵兆。常導致指頭、手、足部位出現粉紅、紫紅或膚色的隆起斑塊。若血糖恢復穩定,多數會自然消退。
長期血糖失控的影響
若血糖長期失控,最終恐產生嚴重併發症,一些損害如失明、腎衰竭等無法逆轉;另一些併發症如周邊神經病變,若能及時治療或許仍有機會改善。
除了引發種種不可逆的傷害,失控的糖尿病也會顯著影響生活品質,並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致死風險。
持續管理血糖,可降低或預防這些併發症。一旦發現自己難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應與醫師討論調整治療方案。
何時該找醫師?
若你尚未被診斷為糖尿病,但最近出現以下症狀,建議與醫療人員討論是否需要驗血糖:
- 視力模糊
- 持續飢餓
- 過度口渴
- 極度疲勞
- 頻尿
- 意外體重減輕
已確診糖尿病的人,通常建議數月或半年內回診檢測 A1c;若血糖仍難以穩定,應更頻繁地回診。
糖尿病的管理方式因人而異:有些人僅需飲食控制與運動,就能穩定血糖;有些人則需要胰島素或其他降血糖藥物。如現有的治療方式無法控制血糖,應盡快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調整方案。
總結
只要積極管理糖尿病,包括規律服藥(或注射胰島素)、維持運動習慣,以及控制飲食(如低碳水化合物),多數人都能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並擁有更長久且健康的生活。減重對第二型糖尿病與前期糖尿病的患者特別重要,因減重可降低胰島素阻抗。
訂定可行的目標並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控制血糖,也同時降低高血壓、心臟病與腎臟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