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的管理和預防

糖尿病有許多不同類型,治療方式各異,但最終目標都相同:透過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來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從視力喪失到腎臟受損,皆在此範圍。

血糖控制需要持續的努力,但你可以透過與醫療團隊訂立個人化目標並堅持執行,來協助管理並預防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定期與專科醫師追蹤可以監測你的進度,確保你朝正確方向前進。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併發症主要分為兩類:

  • 微血管併發症: 影響小血管
  • 大血管併發症: 影響大血管

此類併發症通常是因長期血糖過高(高血糖)所導致。

高血糖也可能引發急性併發症,例如「酮酸中毒」(最常見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症候群(HHNS)」。這些併發症可能在任何時間點發生,但通常與疾病、胰島素劑量不足或故意省略胰島素注射等行為有關,也都能藉由適當管理加以預防。

低血糖(血糖過低)同樣是一種急性情況,可透過預防和及時處理降低風險。立即處理低血糖可以避免潛在危險。

低血糖的典型症狀包括手抖、冒冷汗和意識混亂,應立即以快速作用的碳水化合物(如 120 毫升果汁、葡萄糖片或凝膠)來矯正。嚴重的低血糖可能導致昏迷,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造成死亡。因此,了解低血糖的徵兆、症狀以及處理方式至關重要。

血糖過低常由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運動量增加、胰島素或降糖藥物劑量過高,以及用藥時間錯誤等因素造成。如果你或身邊有人時常出現血糖過低的情況,請諮詢醫師。

至於慢性併發症的風險,通常取決於病程的長度及血糖升高的嚴重程度。雖然大多數長期的併發症可以透過管理和預防來遏制,但若發展到相當嚴重的階段,可能會引發新的慢性問題。


微血管併發症

微血管併發症包含眼睛、腎臟或神經因高血糖而受損,以下為常見類型。

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當眼睛內的血管受損時,便會出現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泛指所有由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問題。

視網膜病變主要分為「非增殖性」與「增殖性」兩種。嚴重的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若未被早期發現並處理,可能導致失明。此外,糖尿病患者發展青光眼與白內障的風險也較高。

然而,若能定期檢查並早期介入,加上良好血糖控制,眼部問題的風險大幅降低。現今的醫療技術也已使眼病治療成效提升。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

  • 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應在確診後不久安排眼科檢查,並且之後每年追蹤。
  •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應在診斷後五年內進行散瞳眼科檢查,之後每年追蹤。

腎臟病變(Nephropathy)

當血糖長期偏高時,可能導致腎臟受損。部分糖尿病患者若在基因上易患腎臟疾病,加上高血壓等因素,風險將更高。

糖尿病導致腎臟損傷時,會使蛋白質滲漏至尿液(微量白蛋白尿)。如果在早期就能偵測到腎臟病變,就能進一步避免更嚴重的惡化;但若在後期才發現,可能需要透析或腎臟移植。

透過良好血糖控制,可預防大多數腎臟病變;在病情較輕微時,也有可能逆轉。

神經病變(Neuropathy)

長期高血糖會對神經造成傷害。神經病變的類型眾多,包括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影響足部、手部、腿、臂)以及自主神經病變等。

  • 周邊神經病變 可能造成腳、手、腿、臂的麻木、灼熱感、疼痛、刺痛、感覺喪失、傷口不易癒合,以及較易產生感染或潰瘍。
  • 自主神經病變 則可能影響腸胃(如胃輕癱,導致胃部無法正常排空)和生殖器官,以及造成便秘、腹瀉、膀胱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如勃起功能障礙)、頭暈及心律不整等症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心臟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無症狀心肌缺血及死亡風險上升有關。


大血管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是導致心血管疾病(亦即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臟病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有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二的死亡與心臟病有關。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動脈粥樣硬化、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若糖尿病控制不佳、體重過重、有家族心臟病史、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等因素,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更高。

心臟病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與中風。透過減重(若有需要)、健康飲食、運動及血糖控制來降低風險是關鍵,也可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和治療。

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腿部血管因斑塊增厚而狹窄。與心臟血管因高血糖受影響的機制類似,腿部血管也會出現相同情形。

周邊動脈疾病的症狀包括:

  • 走路時腿部抽痛或疼痛(間歇性跛行),休息時會緩解
  • 下肢無力或疼痛
  • 足部或腿部脈搏變弱
  • 腳趾冰冷
  • 小腿或足部傷口、潰瘍不易癒合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可能需要血管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及後續治療方案。

中風

當血流無法順利到達大腦時就會發生中風。糖尿病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約是未患病者的兩倍。

不過,你可以採取多種方法降低風險,如控制血糖、戒菸,以及維持血壓穩定等。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行動步驟

糖尿病患者一樣可以過著健康又長壽的生活。在某些情況下,前期糖尿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甚至有機會透過健康習慣而進入「緩解」狀態。雖然第一型糖尿病無法根治,但依然能夠健康生活。

最主要的目標是「維持良好血糖控制」。但要理解的是,良好血糖控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教育訓練、情緒支持以及醫療團隊的協助,都能幫助你訂立並達成目標。

穩定控制血糖

穩定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首要目標,但它包含了許多層面。實際的血糖目標會因年齡、活動量、低血糖風險以及其他醫療狀況而異。若不確定自己的血糖目標,請和醫療團隊討論。

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糖建議維持在約 80~130 mg/dL;餐後兩小時血糖則建議低於 180 mg/dL。孕婦、小孩或高齡者的目標可能不同。飲食、運動、壓力、睡眠及藥物管理都會影響血糖控制。

遵循健康飲食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在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了解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

重點在於建立可持續且均衡的飲食模式,並盡可能保留飲食樂趣,同時達到健康目標。飲食指導講求個體化,可考量個人文化、食物偏好、代謝目標以及整體飲食模式。

有些人選擇計算碳水化合物,有些人可能偏好低碳或生酮飲食,也有人只需使用「盤形法」(即三等份或二等份原則)並多攝取蔬果,便能有效管理血糖。

在這過程中,學會辨別碳水化合物來源、閱讀營養標示、量測食物份量,對於精準掌握血糖相當有幫助。

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唯一飲食方法。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規律運動

運動能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胰島素阻抗,也有助心臟代謝健康、增進能量、改善睡眠並降低發炎。

不少成年人難以維持規律運動,原因包括時間不足、運動興趣缺乏或起步強度過高而感到挫折。另外,某些人害怕運動引發低血糖(特別是需要注射胰島素的人),或有其他健康限制。

若有糖尿病,開始任何新運動計畫前,應先諮詢醫療團隊。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設定短期與長期目標,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你也能感受到顯著的正面效果。

必要時減重

研究顯示,減重 5% 就有助於提高胰島素分泌和敏感度,而更高幅度的減重則可大幅改善脂肪分布。不論是 5% 或 10% 的減重,都能明顯改善與肥胖相關的代謝風險。

若你有糖尿病且體重過重,適度減重能幫助控制血糖;在某些情況下,若減重顯著,也可能減少甚至停止部分藥物使用。同時,若合併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或高血壓,減重也能幫助改善這些數值。

減重並非易事,尤其是嘗試了各種「減肥法」後又復胖的人。關鍵在於持續獲得支持與教育,並一步一步做出生活行為改變,而非盲目挨餓。可嘗試計算碳水化合物、採用個人化飲食規劃、使用「盤形法」等。若尚未與營養師詳談,現在或許就是開始的好時機。

按時服藥

對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飲食與運動之外,藥物管理也是達到治療目標的必要手段。藥物的時間、劑量、頻率和使用方式都非常重要。

若因經濟或生活因素造成用藥不便或漏服,務必向醫療團隊反映。現在有許多類型的降糖藥可供選擇,醫師能幫你調整至更適合的方案。

最佳的藥物組合應該是「簡單、有效且副作用少」。若你按照處方服藥,但血糖仍持續高於目標,可能表示需要調整治療計畫;切勿自行停藥,務必先與醫師討論。

監測血糖

自我監測血糖(包括使用血糖機或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能幫助你洞察血糖波動並調整飲食或藥物。例如,如果你發現晚餐後兩小時血糖偏高,下次就可嘗試減少該餐的碳水化合物量。

透過血糖日誌或手機 App 記錄血糖趨勢,是協助控糖的有力工具。

預防性檢查與篩檢

了解你的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等數值,是防止心臟、眼睛、神經和腎臟併發症的重要方法。糖化血色素(HbA1C)代表你過去三個月的血糖平均,血壓及膽固醇數值也必須常態追蹤。

醫師可能會依據風險因子,檢查是否有心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等;越早發現,就能越早介入。

與糖尿病衛教師合作

糖尿病衛教師(CDCES)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DSMES)相當專業,能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與醫療支出,包括減少用藥或急診次數,也能協助尋找合適的優惠方案。

建議在以下四種情況下,主治醫師或團隊應評估你是否需要與糖尿病衛教師合作:

  1. 剛確診時
  2. 每年追蹤或在治療目標未達成時
  3. 出現併發症或身心因素的變化時
  4. 不同人生階段或就醫方式轉換時

若從未諮詢過糖尿病衛教師,可向醫療團隊或保險公司尋求資源。也可了解是否有遠距或線上課程,以利在家中完成學習。

嘗試間歇性斷食

間歇性斷食是指在特定時段禁食、特定時段進食的飲食方式,可能是一天數小時不進食,也可能採取隔日斷食或限制熱量的模式。

目前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或許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也能帶來其他健康益處。然而,長期的實證仍不足,多數研究樣本偏小或觀察時間有限。

若你正使用胰島素或其他會影響血糖的藥物,進行斷食前一定要先徵求醫師或醫療團隊建議,以免引發低血糖。

充足的睡眠

不良的睡眠品質與睡眠不足皆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同時也可能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或不寧腿綜合症。若你或身邊人士長期失眠,應向醫療人員求助。

你也可以先嘗試在家進行一些自我調整,例如:睡前 30 分鐘避免使用 3C 產品,保持臥室涼爽、安靜且漆黑,並避免睡前攝取咖啡因。

大多數成人需要 7 小時或以上的優質睡眠,才能維持健康。

注重腸道健康

研究顯示,腸道菌叢失衡與糖尿病有關。若體內有益菌與壞菌比例不平衡,可能引發血糖波動。

多攝取富含益生元與益生菌的食物,如高纖蔬果、全穀類、發酵蔬菜、優格或開菲爾等,有助於維持菌叢平衡。

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考慮補充益生菌,市面上也有特定菌種針對血糖管理。若有疑問,可以向醫療人員詢問合適的菌種或補充方式。

照顧好雙足

每天保持足部清潔,並檢查腳趾縫。

若已有神經病變,盡量避免赤腳走路,以防受傷。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穿著專門設計的鞋子來支撐和保護足部。

重視心理健康

壓力會刺激體內提升血糖的荷爾蒙(如皮質醇),增加胰島素阻抗。糖尿病本身就可能造成心情負擔,若再加上其他壓力,管理血糖就更不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部分研究顯示,胰島素阻抗與憂鬱症風險升高也有一定關聯。若你感到長期憂鬱、缺乏成就感、提不起勁或出現睡眠障礙,請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簡化你的日常管理

是否常忘記吃藥或因工作忙碌而打亂飲食計畫?不管是省略一劑藥物或臨時改變飲食,都可能讓血糖失控。

如果你無法持續執行當前的治療計畫,請與醫師或醫療團隊討論,或許可以改用更簡單的用藥方案,或調整日常飲食規劃來符合你的需求。科技輔助也能幫你監控血糖和營養攝取。

戒菸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無論你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吸菸都會讓血糖控制更加困難,也更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

雖然戒菸不易,但許多醫療院所都設有菸癮戒除門診或支援系統,也能善用政府或民間免費資源來輔助。

定期就醫檢查

別等到有明顯問題才進行年度檢查。糖尿病的併發症在尚未確診前可能就已開始發展,若能及早發現,通常能更好地預防或延緩進一步損害。

部分醫師和專業人員需要定期回診,另一些專科則視身體狀況需不需要轉診。常見的專科醫師包括:

  • 眼科醫師(Ophthalmologist): 早期偵測眼部病變可預防視力受損。
  • 足科醫師(Podiatrist): 協助腳部檢查、傷口護理,或提供特殊鞋款建議。
  • 血管專科醫師(Vascular Specialist): 若懷疑周邊動脈疾病,可透過血流測試進一步診斷。
  • 腎臟科醫師(Nephrologist): 若出現腎功能異常,可進一步評估預後與治療方式。
  • 心臟科醫師(Cardiologist): 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臟病,定期檢查相當重要。
  • 內分泌科醫師(Endocrinologist): 主治激素或內分泌相關疾病,有些人僅需短期追蹤或調整用藥,並不代表治療失敗。

來自醫牙醫牙唷的一席話

糖尿病是個需要日常自我管理的複雜疾病。雖然你無法掌控所有變數,但仍有許多方面可以掌握。

只要穩定血糖,便可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在某些情況下,改善血糖還能逆轉部分已有的併發症。

關鍵在於建立適合自己的規律與系統,並尋求可靠的醫療團隊與支援體系。嘗試從小目標開始,日積月累,就能看見成效並維持下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