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與二型糖尿病有什麼區別?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身體的血糖(葡萄糖)調節能力受損,經常造成血糖值偏高。然而,糖尿病不只一種形式,最常見的是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會攻擊並破壞胰臟中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因此,身體不再能夠產生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可幫助降低血糖的荷爾蒙;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也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生。

第二型糖尿病則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在較長時間內逐漸發展。此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常無法妥善利用胰島素,導致血糖偏高。若長期血糖居高不下,胰臟的胰島素製造功能也可能逐漸受到損害,最終需要補充外來的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多出現在成人,但現在越來越多孩童也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

若懷疑自己可能罹患糖尿病,務必洽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得到正確診斷並進行適當治療。


症狀

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都源於血糖過高,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症狀出現速度不同。

  •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展可分階段,其中前兩階段通常沒有症狀。第一階段,體內開始產生攻擊胰島素產生細胞的自體抗體;第二階段,則出現葡萄糖耐受不良或血糖異常。直到第三階段,症狀才明顯出現,而且往往相當突然。
  •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通常較為緩慢,有時當血糖已經很高時,才被人察覺。

常見糖尿病症狀包括:

  • 頻尿(若是小孩半夜尿床,常見於第一型)
  • 感到異常疲憊
  • 口渴感增強
  • 食慾增強
  • 視力模糊
  • 傷口、割傷或瘀傷不容易癒合
  • 無故體重減輕(第一型較常見)
  • 手腳麻木、疼痛或刺痛感(第二型較常見)

成因

雖然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都和血糖調節失衡有關,但它們的根本原因並不相同。

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會攻擊並摧毀胰臟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導致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目前研究尚無法確定明確原因,但以下風險因子可能增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

  • 直系血親中有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
  • 血中出現特定自體抗體
  • 曾感染某些病毒
  • 可能存在某些環境觸發因子

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

第二型糖尿病是多因子引起的慢性疾病,包括生活型態與基因等面向。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姊妹有第二型糖尿病
  • 患有前期糖尿病
  • 孕期糖尿病病史
  • 年齡在 45 歲以上
  • 缺乏規律運動
  • 過重或肥胖
  • 屬於以下族裔(在美國):非裔、拉丁裔、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太平洋島民或亞裔

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島素阻抗(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血糖長期升高後,胰島素分泌細胞可能被耗損,導致胰島素產量逐漸不足。


診斷

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使用相同的檢測方式與標準,初步會根據臨床判斷做區分。第一型糖尿病往往在第三階段出現明顯症狀前,難以及時確診;然而,如果有家族成員(例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可考慮自費或定期篩檢,以便在尚未出現症狀時就早期發現。

若無法清楚分辨類型,或服用口服降血糖藥後效果不佳,醫療人員可能安排抽血檢驗自體抗體或基因檢測,以幫助判定是否為第一型糖尿病。有些情況下,也可能確診為其他型的糖尿病,例如年輕型成年期糖尿病(MODY)或成人潛在性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

  • 第一型糖尿病
    又稱「少年型」或「胰島素依賴型」,最常見於孩童與青少年,但成人也可能被診斷。約佔全部糖尿病病例的 5%~10%。
  • 第二型糖尿病
    最常於 45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被診斷,但近年來愈來愈多青少年也被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此型佔美國所有糖尿病病例的 90%~95%。

常見的診斷糖尿病檢測方式包括:

  • 空腹血漿葡萄糖(FPG)檢測:需禁食至少 8 小時後測量血糖。
  • 糖化血色素(A1C)檢測:測量過去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值。
  • 隨機血漿葡萄糖檢測:在未禁食 8 小時的狀態下,隨機測量血糖值。
  • 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OGTT):禁食至少 8 小時後先測血糖,飲用高糖液後再測量血糖變化。

治療

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在治療上大不相同,因此正確診斷相當重要。雖然兩者的目標都是穩定血糖,但實際治療方式差異甚大。

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

  • 延緩進展的注射用藥
    若處於第二階段的第一型糖尿病,醫師有時會建議使用名為 Tzield(teplizumab-mzwv)的新型注射藥物,能延緩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出現明顯症狀的階段。此藥物主要透過抑制攻擊胰島素分泌細胞的免疫細胞。
  • 胰島素補充
    進入第三階段後,身體無法再產生胰島素,需持續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包括注射式(針劑、胰島素筆)、胰島素幫浦或吸入式胰島素等方式。部分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使用其他種類的注射藥物來輔助降血糖。
  • 血糖監測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頻繁測量血糖,包括傳統的血糖機自我監測或使用連續血糖監測(CGM)系統,以每日多次或持續記錄血糖變化。
  • 人工胰臟
    又稱自動化胰島素輸注系統,是較新的治療選項。它由三部分組成,透過即時監測血糖並自動調整胰島素輸注量,以模擬健康胰臟的血糖控制模式。
  • 飲食與運動
    與任何人相同,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許多人須計算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才能精準調整胰島素的劑量。

關於酮酸中毒(DKA)

糖尿病酮酸中毒(DKA)是一種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當身體缺乏足夠的胰島素供細胞利用葡萄糖時,會開始分解脂肪供能量,產生大量酮體,導致血液中酮體累積過多。
以下為常見徵狀:

  • 嚴重口渴
  • 頻尿
  • 疲憊虛弱
  • 呼吸帶有水果味
  • 呼吸急促而深
  • 皮膚與口腔乾燥
  • 臉部潮紅
  • 頭痛
  • 肌肉酸痛或僵硬
  • 噁心、嘔吐
  • 腹痛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出現 DKA。若有這些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或撥打緊急救護電話。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

  • 口服降血糖藥物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仍能產生一部分胰島素,因此多數人可透過口服藥物(如二甲雙胍、磺醯尿素類、DPP-4 抑制劑、SGLT2 抑制劑等)輔助控制血糖。不同類型的口服藥物透過各種機制降低血糖,若單一藥物效果不佳,醫師也可能建議使用藥物組合。
  • 胰島素
    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無法穩定時,也可能需要注射胰島素。
  • 生活型態管理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血壓管理、維持良好血脂,以及必要時減重,都是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環節。

關於減重手術

對於一些同時患有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減重手術(俗稱「減重手術」或「代謝手術」)有助於減輕體重並改善血糖控制。不同手術方式會對消化系統做不同程度改變,血糖的改善程度與維持時間依個人情況而異;部分患者在術後血糖恢復正常,甚至不需再使用糖尿病藥物,達到「緩解」的效果。但手術也存在風險,須與醫師詳細討論。

目前仍有研究探討這類手術是否也適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協助血糖管理。


預防

目前尚無已知方法可預防第一型糖尿病。但若能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則能預防或延緩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由於許多風險因子與生活型態有關,所以以下方法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其發作:

  • 採取健康的飲食
  • 規律運動
  • 必要時減重
  • 管理血壓
  • 維持正常的血脂或膽固醇指數
  • 醫師建議下使用藥物

總結

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都是需要長期關注與管理的疾病。兩種疾病雖都與血糖控管失衡有關,但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機制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則與生活型態、胰島素阻抗等因素息息相關。無論是哪一型糖尿病,及早正確診斷並採取合適的治療方案,是維持健康、減少併發症風險的關鍵。


來自醫牙醫牙唷的一席話

糖尿病需要長期管理,從定期檢查、正確用藥、到調整生活型態,都必須與專業醫療團隊保持密切合作。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任何疑問或擔憂,請勇於發問,或尋求第二意見。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支持系統,包括家人、朋友,以及所有提供醫療照護與諮詢的專業人士。雖然糖尿病管理有時看似艱鉅,但只要持之以恆控制血糖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擁有正常而充實的生活。


常見問題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差異是什麼?

最主要的差異在於,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疾病,通常較早發生,且胰島素產量幾乎完全喪失;而第二型糖尿病多與生活型態及胰島素阻抗有關,發作較緩慢,常見於成年族群,但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診斷。第一型患者需依賴外源性胰島素,第二型患者則可透過飲食、運動和/或藥物來控制血糖。

如何診斷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

兩者都是透過相同的血糖檢測標準診斷,例如空腹血漿血糖、A1C、隨機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若仍無法確定是哪一種糖尿病,醫師可能會進行自體抗體檢查或基因檢測,以確認是否為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比第一型更常見嗎?

在美國,約有 90%~95% 的糖尿病患者屬於第二型,而第一型僅佔 5%~10%。第二型通常在成人階段被診斷,但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出現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也是自體免疫疾病嗎?

否,第二型糖尿病並非自體免疫性疾病。多數情況下,第二型糖尿病是由胰島素阻抗及胰島素製造不足綜合造成的慢性疾病;相比之下,第一型糖尿病則是由免疫系統攻擊胰島素細胞所導致的自體免疫反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