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壓,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高血壓」的健康風險,卻忽略了「低血壓」也同樣需要關注。低血壓並非只是單純的血壓數值偏低,有時更可能伴隨頭暈、四肢發冷、暈厥,甚至引發嚴重的身體危害。由於低血壓的原因多元,必須綜合考量個人生活習慣、疾病史、用藥及年齡等因素來判斷。在極端情況下,如果血壓低至無法維持器官灌流,也可能導致休克和器官功能不全。本文將從低血壓定義與分類、常見低血壓的症狀與原因、診斷與治療方式,帶您完整了解低血壓的面貌。
低血壓的定義與標準
一般正常血壓的正常值範圍多落在收縮壓 120 mmHg、舒張壓 80 mmHg 左右(或稍低),若長期血壓明顯偏離此範圍,便需多加注意,因可能代表心臟輸出或血流量不足,以及血管壁彈性異常。對於「低血壓」的定義,目前常採用下列標準之一:
- 收縮壓 < 90 mmHg
- 舒張壓 < 60 mmHg
只要符合任一項,即可稱為低血壓。不過也有些人雖然血壓比上述標準更低,卻沒有任何不適,也不見得會影響心血管功能與精神狀態;但若反覆出現頭暈、疲倦、昏厥等症狀,注意力也因此受影響,建議儘早尋求醫生評估。
常見血壓範圍參考表
血壓分類 | 收縮壓 (mmHg) | 舒張壓 (mmHg) |
---|---|---|
正常血壓 | < 120 | < 80 |
高血壓前期* | 120~139 | 80~89 |
高血壓 | ≥ 140 | ≥ 90 |
低血壓 | < 90 | < 60 |
有些文獻或臨床上也會將 120/80 mmHg 視為「高血壓前期」初始門檻,定義略有不同,僅供參考。
低血壓的常見症狀
低血壓最直接的影響是血液量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供應大腦和全身。常見症狀如下:
- 頭暈、頭重腳輕:特別是在久站或突然由躺姿、蹲姿改變為站姿這類身體姿勢轉換時,因血液來不及回流到大腦,造成暫時性頭昏。
- 虛弱、疲憊:長期血壓過低,身體與大腦的血液灌流量不足,加上可能存在血管舒張異常,也容易感到無力。
- 視力模糊:視網膜暫時血流不足,可能出現片刻「眼前發黑」或影像不穩。
- 皮膚蒼白、濕冷:血壓過低時,身體會優先維持重要器官血流,相對減少皮膚末梢循環。
- 噁心、呼吸急促:偶爾伴隨噁心感,並因血氧量不足出現呼吸變淺、呼吸急促,導致心率增快。
- 暈厥:嚴重時甚至可能失去意識、跌坐,也具有相當危險性,需即刻處理。
倘若只是偶爾輕微頭暈,沒有長期不適或併發其他問題,一般來說並不需要過度恐慌。但若有持續性或反覆性的頭暈、心悸、意識混亂等症狀,建議盡快就醫。
低血壓原因和主要類型
以下幾種類型與因素,皆可能造成低血壓,必須個別分析以釐清成因:
1. 姿勢性(體位性)低血壓
- 成因:常見於從躺姿、蹲姿、坐姿快速起身,若體內水分不足,血管與心律來不及調整所造成。
- 好發族群:老人、久病臥床者、正服用降血壓藥或攝護腺用藥的人。
- 症狀:突然起身時頭暈、視線模糊、可能短暫暈厥。
2. 餐後低血壓
- 成因:餐後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周邊血管若未適度收縮,容易造成暈眩甚至跌倒。
- 好發族群:主要發生在老人,或服用高血壓藥與帕金森氏症藥物者。
- 建議:少量多餐、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餐前適度補充水分,可減少症狀。
3. 神經反射性(血管迷走性)低血壓
- 成因:由於控制心血管的自律神經功能異常或過度敏感,血管過度放鬆引起血壓驟降。
- 好發族群:兒童與年輕人,尤其情緒大起大落或長時間站立時易發作。
- 症狀:臉色蒼白、流汗、噁心、頭暈。
4. 其他可能原因
- 懷孕:血液循環量與荷爾蒙變化使孕婦血壓容易偏低,通常產後可恢復。
- 脫水或大量失血:血容量明顯減少,血壓自然下降。可能因為嚴重腹瀉、嘔吐、劇烈運動流汗過多或外傷出血所致。
- 貧血:缺乏血紅素(如鐵、葉酸、維生素 B12),導致血壓更難上升。
- 心臟問題:包含心肌梗塞、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時,血液泵出量不足,血壓就會降低。
- 內分泌異常:像腎上腺功能不足(艾迪生氏症)、甲狀腺疾病等。
- 藥物:降血壓藥、利尿劑、攝護腺或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抗憂鬱藥、巴金森氏症藥物等皆可使血壓下降。
低血壓的臨床診斷
臨床上,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檢查來判斷低血壓的成因與嚴重程度:
- 量血壓
在坐姿、平躺與起身後各量一次,並觀察血壓變化是否過大。
- 血液檢查
瞭解血糖、血紅素(貧血程度)或紅血球指數,排除貧血、低血糖等問題。
- 心電圖(ECG)
分析心律是否不整,是否有缺血性心臟病徵兆。
- 傾斜床測試(Tilt Table Test)
觀察患者在平躺、再慢慢將床面立起時,血壓變化是否出現姿勢性低血壓。
- 心臟超音波
評估心臟瓣膜與心肌收縮功能,有無潛在的結構性心臟病。
- 壓力測試(Stress Test)
適度運動或用藥物讓心跳加速,評估運動下的血壓與心電圖狀況。
低血壓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一、非藥物治療
- 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保持身體水分充足,特別在夏天或運動後。
- 適度增加鹽分
體內鈉離子提高,有助保留體內水分,提高血壓。但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避免攝取過量。
- 飲食調整
少量多餐、避免餐後快速起立。若有餐後低血壓問題,可適度降低一次性大份量高碳水餐。
- 起身動作放慢
從坐姿或躺姿改變為站姿時,動作要慢,讓身體有時間調節血壓。
- 規律運動
與其久坐不動,不如適量散步、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能增進血液循環,也改善心臟與血管彈性。
- 穿著彈性襪或束腹
可減少下肢血液積聚,提高血液回流量。
- 洗澡水溫不過高
高溫易使血管擴張,讓血壓進一步下降。
二、藥物治療
- 礦物皮質類固醇
例如氟氫可的松(Fludrocortisone),可增進鈉和體液滯留,提升血壓。
- 擬交感神經藥品
例如 Midodrine(邁妥林),藉由抑制血管過度擴張以提高血壓。
- Pyridostigmine
增強感壓反射,協助血壓的神經調節。
- 紅血球生成素
若患者伴隨貧血,可增加紅血球數量,改善血液攜氧能力及壓力。
- 其他藥物
視個案情況,醫師可能會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或體抑素(Somatostatin)等。
生活護理與預防建議
注意營養攝取
均衡飲食,補充鐵質、維生素B12、葉酸,有助預防貧血引起的低血壓。
避免過度節食或極端減肥
若體重過低或營養不良,血壓更容易偏低。
避免過度飲酒
酒精會抑制交感神經,血管擴張進而使血壓下降。
維持心肺健康
心臟若更有力量,就能輸送足量的血液減少低血壓問題;建議每週至少進行 3~5 次、30 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
注意藥物副作用
需長期服藥者若有低血壓症狀,應與醫師討論,適度調整用藥。
常見問題 (FAQ)
低血壓的人是不是較不會有中風或心臟病風險?
並非如此。雖然高血壓是引發中風、心臟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低血壓也可能引起器官灌流不足,甚至導致意識混亂、跌倒意外等問題。若長期血壓過低,且收縮壓與舒張壓差距過大(顯示血管硬化),導致血液流動作用力大,同樣有中風、心臟病風險,不可掉以輕心。
每天吃得比較鹹,就能改善低血壓嗎?
適度增加鹽分確實可提高血壓,但不代表能盲目攝取過量鈉。高鈉飲食可能引發其他問題(如腎臟負擔),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風險,更應謹慎且與醫師、營養師討論。
我蹲下再站起來就覺得頭暈,該怎麼辦?
這屬於姿勢性(體位性)低血壓,建議放慢起身速度,並檢視是否因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或服用特定藥物而使血壓調節變差。若頻繁出現嚴重暈眩或昏倒,應儘速就醫。
低血壓可以依靠咖啡或茶來提振血壓嗎?
咖啡因確實在短時間內能促進血管收縮,對暫時性提神和輕度頭暈有所幫助。然而咖啡因僅能改善一時,且不適合長期過量飲用,尤其要注意是否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影響。
老年人最需要小心哪些低血壓狀況?
老年人調節血壓的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姿勢性與餐後性低血壓,而長期重複的暈眩與跌倒,風險相對高。平時要多補充水分、均衡飲食、避免高溫環境或激烈起身動作。
總結
低血壓的核心問題在於血液無法及時供應大腦或全身各器官。對於多數身體狀況良好、無症狀的低血壓患者而言,可能僅是個人體質或運動習慣導致,無需過度擔憂;然而一旦經常出現頭暈、無力、暈厥等症狀,則必須積極排查內分泌、心臟或藥物等潛在因素,以確保安全。
若您或家人有類似疑慮,建議先記錄血壓變化並諮詢醫師,經檢驗與精準診斷後,才可選擇最合宜的治療方式。同時,透過調整生活習慣、維持規律運動與注意飲食營養,也能顯著改善低血壓帶來的不適感受,讓日常生活更加穩定健康。